電子民主發展 手機發聲表態 最快最易(傳媒研究者 馬一言) - 馬一言

電子民主發展 手機
發聲表態 最快最易
(傳媒研究者 馬一言) - 馬一言

自6月20日開始的「和平佔中」民間投票,截至23日下午三時已獲得累計71.7萬人投票,其中網站投票人數21.3萬人,手機投票人數45.5萬人,實體站投票人數僅22日一天已達4.8萬人。公投除了票數創下奇蹟以外,93%的投票者採用電子投票,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電子民主參與範本。電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是公民通過電子資訊技術來促進民主的一種參與方式,可以快速反應民意並動員大眾。電子民主背後的邏輯則是平等參與,即時連結,與自由發聲。此番佔中公投,即意在通過電子民主的形式反映港人爭取普選的心聲。
採用電子投票的大多為年輕公民。網絡和手機已成為年輕一代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手機上投票也是自然而然的行動。親身赴實體投票站的多為年紀較長者,Facebook上看到一位70歲的婆婆話,她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平板電腦上按掣時也感到緊張,深怕按錯「就大件事」,所以要親身到投票站才感踏實。代際之間的電子化程度不同,導致他們參與政治和社會運動的方式也不同。如果說年長一代主要依賴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來獲取政治資訊,年輕一代則運用更為靈活、即時和寬廣的社交媒體來認識社會。
香港的電子資訊技術發達程度居世界前列。據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電子資訊技術發展指數,香港的綜合實力居全球第十,這意味着港人可以優惠的價格和便捷的方式隨時接入互聯網,且網民的使用技術普遍較高。這樣良好的資訊技術環境無疑為公民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充份的硬體條件。
軟體方面,無論是傳統政治組織、新興社運領袖還是普通公民都有透過網絡進行連結和動員的傳統。一年之內大型的遊行活動如元旦遊行、六四維園燭光晚會、七一遊行等活動前後,社交網站和媒體上都是鋪天蓋地的相關文字和照片。不僅組織者在網絡上動員大眾,公民個體也發文發照片表明自己的參與行動,間接起到了動員親友的效果。
近年規模最大的一次社運──2012年反國教運動,幾個中學生利用網絡和街站方式傳播和動員,成功使得12萬人走上街頭,讓政府暫停國教必修課程計劃。本次公投前後,佔中三子和學民思潮核心成員均借用社交媒體,尤其是Facebook來傳播各自的投票方案及隨時跟進投票情況。Facebook及Twitter上也隨處可見大家上傳的電子投票截屏。當整個社會公民行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傳播者都透過電子技術連結起來時,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便被一種網絡的公民力量所改變,從而為電子民主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電子民主使得每個人都能夠以最快速簡便的方式對社會生活發聲表態。譬如此次公民投票,無論身在何時何地,凡是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在2分鐘內投票完畢,坐在電腦前的人也可以輕鬆完成投票。在社會運動中,上街遊行的人免不了在Facebook或Twitter上發文發照片以示親身參與,沒有上街的人也大可以點個電子蠟燭或者轉發親友的參與照片來表明自身立場。
此次佔中公投的程式設計也體現出偏向電子民主的趨勢。投票方式上,電子投票可以透過PopVote普及投票官網或下載同名手機應用程式進行,兩者皆無時間地點限制,也毋須排隊及出示身份證明檔。實體站投票則需要公民親臨15個投票地點。站點的設計雖盡力覆蓋三區,仍難免耗費時間和交通成本。投票時間上,電子投票於6月20日就開始進行,實體投票22日才開啟,且在投票的最主要時間段裏(23-28日)只在晚上開放香港城市大學一個票站,社區居民若想選擇離家較近的站點進行投票,只能在頭尾兩天(22日和29日)進行。
此番設計主要是出於成本考慮,卻也反應出公民組織和參與政治活動的趨勢。在無政府和大財團支援的情況下,小成本運作的電子民主無疑是最佳選擇。這樣的民主減少了利益糾葛,簡化了參與程式,並且將生長於資訊時代的年輕人推出社會,成為公民參與的主力。新媒體、年輕人和民主已經密不可分,香港社會或可期許一個更加不同的未來。

馬一言
傳媒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