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亞洲的出口表現隨着歐美需求復蘇而有所改善,但相信經濟只會維持溫和增長。尤其是那些倚賴財政政策的國家,面對內需疲弱的挑戰,很可能會拖累經濟表現。
儘管出口復蘇帶來了樂觀的展望,但是大部份亞洲經濟體在2014年第一季的增長仍顯得溫和,未來幾季經濟保持緩慢復蘇步伐的因素有三項。
首先,區內疲弱的內需表現抵銷了淨出口的增長。其次,雖然以出口導向的國家在最近幾季的表現看俏,但是財政整合以及信貸延長速度放緩,會令整體內需較為疲弱。第三,出口增長不均,非電子類別的表現仍然顯著落後。整個區域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在過去幾季僅有限度改善,是由於內需的貢獻減少,抵銷了淨出口增長的貢獻。
除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之外,亞洲的內需表現同時還面對着其他挑戰。這些挑戰在未來幾季都可能繼續存在。
首先,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似乎與外圍需求短暫脫鈎的內需,其實也帶來了負債對GDP比率的大幅上升。信貸延長無法一直維持同樣速度,而區內央行之前採取了較多針對性的宏觀措施,也正開始產生效果。其次,許多區內經濟體的投資周期都是由不動產所帶動,而目前正面臨較高的調整風險。第三,財政緊縮將減少私人企業參與公共工程,也對經濟造成壓力。
韓泰出口勁可突圍
整體而言,預計亞洲經濟在未來幾季將維持緩慢而溫和的復蘇速度。中國的增長不會如過往般強勁,區內的本地需求持續疲弱,而出口增長在短期內不能提供足夠動力。不過,相較依靠內需及經濟刺激政策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如韓國和泰國,則可望表現較佳。
增長步伐緩慢,區域產值差距仍接近零,這表示貨幣政策將維持審慎調控。央行將有相當寬裕的政策空間,整體而言或對本地債市有利。
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