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杪,我曾就讀的夏威夷大學傳出新聞:英語京劇《穆桂英掛帥》在甘迺迪劇院演出,劇中的穆桂英、佘太君和楊文廣等角色,全都金髮碧眼,洋腔洋調,全場約三百位觀眾反應頗佳,預定連演八場。能讓老美聽懂看懂的這齣京戲,不用說,編導正是「洋貴妃」。
這位「洋貴妃」,在中國也小有名氣,但限於中文名:魏莉莎。英文原名較長,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音譯伊莉莎白.維克曼-沃爾紮克,知者可能不多。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她遠赴重洋,到南京大學留學,拜著名花旦沈小梅為師,專攻京劇藝術。沈乃京劇泰斗梅蘭芳生前的嫡傳弟子,名師高足,經驗豐富,對魏悉心傳授,而她則認真求教,吊嗓練功,唱念做打,漸入佳境。兩年後,她擔綱演出《貴妃醉酒》,因扮相俊美、唱腔圓潤,一夜轟動金陵。從此,「洋貴妃」之名,不脛而走。
她學成回美後,以研究京劇音樂的論文,獲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在戲劇系執教,致力於將英語京劇搬上舞臺。稍懂京劇的都知道,念白符合音韻,唱段講究板眼,都嚴格嚴謹,而經她譯成英語,等於二度創作,卻仍能琅琅上口,保持那股韻味,證實其深得其中三昧,已入化境。
猶記一九八六年,魏莉莎按照京劇的表演形式和音樂唱腔,用英語排演傳統劇目《鳳還巢》,在當地連演三十多場,大獲成功,隨後又率團訪華演出,廣受讚譽。前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也在《人民日報》撰文,「歡迎金鳳凰飛回老家」。他回顧說,一九三零年,梅蘭芳首度將京劇帶到美國時,曾在夏威夷演過《鳳還巢》,可謂歷史的巧合!還透露,他本人年輕時在上海,為了觀賞嘉寶主演的荷李活電影《大飯店》,脫下上衣送進當鋪換了一塊兩毛錢,用於買門票和付車費。不經意間,這位資深的文宣高官,揭示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軟實力,一如梅蘭芳的京戲,一如荷李活的電影,早年是如何在異邦社會造成影響的。
九十年代初赴美留學前,我已聞「洋貴妃」大名,入學後有次去戲劇系找人,見她坐在劇場後台的辦公室,遂攀談了幾句。她煙癮很大,嗓音沙啞,我有些奇怪。後來才知道,她那時已專事翻譯和編導,除了《鳳還巢》,還完成《玉堂春》、《四郎探母》、《秦香蓮》、《楊門女將》和《沙家浜》等全本英語京劇,未必自覺地扮演着傳播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主角,有聲有色,形神兼備。看在國人尤其官方眼裏,定有「無心插柳」的意外之喜。
據《穆桂英掛帥》演出的報導,孔子學院總部及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提供了部分支持。事實上,「洋貴妃」在美利堅推廣京劇,披甲「掛帥」已逾三十年,「孔夫子」是否參與,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