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收銀機先生」的算盤

國策解碼:「收銀機先生」的算盤

英國上周在訪英的總理李克強手上,狂收300億美元商貿協定,加上英鎊與人民幣實現直接兌換、及確立建行(939)倫敦支行為人民幣清算行等「大禮」。早已銳意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上分一大羹的倫敦,這一役究竟是賺是蝕,仍言之尚早。
人民幣業務前景很大程度取決於中國開放境內資本市場準入的程度,雖然市場對直接兌換貨幣新增至6種,認定為國際化再邁一步,惟英媒關注的,是內地資本市場雖然只對外開放了一個「小孔」,卻反過來積極推進離岸市場的矛盾,並引數據指,人民幣環球可投資資產僅2,500億美元,佔全球比例只有0.1%,地位僅與菲律賓披索相若,意味積極謀求人民幣發展的英國,前景還要視乎中央開放的誠意,實際處於一個極被動的狀態。
英國接收中國大禮所付出的代價,是簡化中國公民申請英國商務或旅遊簽證手續、允許中國企業在英國擁有並營運中國設計的核電廠及英國的鐵路線,當地媒體形容兩者關係實際已失衡。而被確立為結算行的建行、以及工行(1398)上得床來牽被冚,先後敦促英國批准在當地開設分行,惹來輸入「進口」銀行業危機的擔憂。
《泰晤士報》有記者以李克強名字的英語拼音Ke-qiang,與「收銀機」發出的聲音Ker-ching相近,諷刺他為「收銀機先生」,並指這是他帶着鈔票訪英的主旋律。究竟這位「收銀機先生」是來派錢、抑或來吸錢?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