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舊同學說起讀書和實習時代慰藉心靈的comfort food,想起以前在醫院餐廳吃的乾炒牛河。當實習醫生的那一年,通常下午2、3點才吃午餐,午市套餐多已售罄,只好單點廚部飯麵,最喜歡便是乾炒牛河。雖然油份多熱量高,但當年由朝到晚做不停,加上年輕消化力好,每當做到「散晒」,我都忍不住點乾炒牛河,坐下和老友記吐下苦水,轉頭叉滿電又返回病房拼搏。
回想起來,醫院的乾炒牛河都算不賴。好的乾炒牛河要有一定功架,中式酒樓請師傅都會用乾炒牛河測試來者功力,就像醫生畢業考試考量血壓一樣:一些看來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事,卻最能分辨考生底子的好壞。如果考生量血壓的步驟出現錯漏,就必死無疑。有時考官想確定考生是否達優異水平(distinction),也會用量血壓來測試,因為只有最好的醫生,才能不失毫釐地量度血壓,就像跳水運動員的完美一跳。換句話說,食客想知道一家中菜館是否了得,點一碟乾炒牛河試試就可以了。
身邊的食家或為食朋友,通常都會說吃乾炒牛河要到街邊大牌檔,但細問之下,卻總說不出哪一家特別好。我上網找了很多家出名食店,吃完都大失所望:要不就是欠缺鑊氣;要不就是牛肉炒得很「䊹」;更甚根本不是乾炒,而是豉油撈河;最差的一碟淡然無色,十足貧血一樣。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跑馬地景光街找到一家像樣的乾炒牛河:表面乾身,河粉炒至燶邊,整碟牛河看上去色澤不太深也不太淺;吃一口河粉燙熱彈牙,牛肉香口嫩滑卻沒有過量的鬆肉口感,兩者的燶香融合,越吃越滋味;還有芽菜、韭黃、葱段均勻分佈在河粉中,盡見師傅炒功;另外更有一點焦甜味,原來是炒透了的洋葱絲。能夠在乾、濕、深、淺、鹹、甜之間做到恰到好處,也算難得。
真要挑剔,只能說油份稍多;但油水不夠,又很難炒至焦香。另一個美中不足,是辣椒醬偏鹹過辣而酸味不足,無法中和油膩感。即使如此,比起其他出名食店,這裏的乾炒牛河已贏成條街。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