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香港 - 畢明

寵愛香港 - 畢明

我寫過一封情書給銅鑼灣,因為銅鑼灣是我故鄉。
我愛銅鑼灣,相信銅鑼灣也愛我。「像我這樣在這裏長大的人,從海港看這一帶,都覺得震撼、屢看不厭。如果我們在這一帶精耕細作,把一切該保留的東西保留好,把一切該擴大的東西擴大,再附加些非常超現代甚至超現實的東西,讓它更複雜、多元,馬上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香港是驚人的精彩。」陳冠中在《我這一代香港人》的話說到我心坎最深處,感情用事地,細細望去,這個小小的城市,一路走來,怎不是「驚人的精彩」?
天星。皇后碼頭。囍帖街。東北。
生於70年代,成長於80年代,見證90年代,捱過千禧十年,離開過,回來過,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我都在這裏過。香港的多變、絢爛、精刮、物質、過盛的紅塵放縱,耀盛的繁華亢奮,野蠻的生命力量,虛弱的心靈感知,永遠令我震撼,有時困惑,愛不釋手。記得與陳冠中同樣是舊《號外》人的麥成輝寫過:「平凡是我,不平凡是香港」,謙卑中對我城滿懷感激。
余光中的詩作《九廣鐵路》:「你問我香港的滋味是甚麼滋味,握着你一方小郵簡,我淒然笑了,香港是一種鏗鏘的節奏……北上南下反反覆覆奏不盡的邊愁」。文字透過眼睛滲入心臟,撫摸着香港一方的細紋,仿似越趨複雜的哀愁,也有種遙遠的浪漫。
他也寫沙田:「青山歷歷,近可染眉的如黛;青山隱隱,遠欲欺眼的如煙……沙田的秋色多少堤多少島,飛得過隱隱飛不過迢迢」。青山隱隱水迢迢。他在中文大學任教時,在香港生活時,記下過香港,那是我不知道的香港,不知道的沙田,從歷史深處,傳來一陣草香,和葉縫之間細碎的陽光,黑白的、模糊的城門河,漫過來縷縷綠意。
還寫旺角:「她比旺角更古老,旺角那菜市,比她更老的是鄉音,比鄉音更古更古是鄉土,菜根纏繞着鄉土,舌根纏繞着鄉音,泥土和方言的鄉親是老嫗」。我不太知道旺角菜市,但對羅素街街市有依稀相若的印象,那種歲月和質感,皺紋和草根,現在變了時代廣場。旺角於我,其實也很秋葉原,但更萬象無端,能量紛亂;旺角,還是潘源良讓我知道更多的,就像柳俊江讓我知道更多屯門一樣。我發姣的寫了情信給銅鑼灣之後,他倆也寫了封情書給自己的故鄉。陳慧也說,有時間就寫封信和灣仔談情。如果香港每一區都有人給它寫情書,多好。
有情,才會在乎,才會守衛。衛我城。因為有情,because we care。
白皮書。長毛入獄。東北發展。HKTV。劉進圖。689。劏房波。反國教。滅粵。愛港力。622投票網淪陷。蘋果被噤聲。
我們手無寸鐵,亦將繼續手無寸鐵。但我們文明,我們和平,道理就在我們這邊。誰想奪走我們的文明,就會先奪走我們的和平,或插贓或生事或使用暴力。但誰都奪不走我們對這個城市的情。
BBC Radio有一我深愛得不能再深愛的廣告,叫我看得情動於衷,愛念翻湧。一鏡一鏡,遠景,特寫,細膩,溫柔,不同的城市地標、街角、長空、海灘、天橋、郵筒、車站、銅像、舊牆、燈柱、樓梯,不同男女老幼的英國人,在深深的擁抱着、細細的撫摸着他們所居所愛的城市,背景慢慢唱着Unchained Melody,多麼矢志不渝,多麼地老天荒,天地之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情,有你有我: “If you Love where you live”, “ Be Part of it”。
如果這個地方孕育過你,如果你對這個城市有愛,關心它、參與它的事,別做個袖手旁觀的看客或過客。參與它的將來,投在乎的一票,因為城市不能選擇,由城市的人替它做決定,決定它變成怎樣的一個地方,怎樣的一個城市。據說男人沒有了錢,才知哪個女人最愛自己;女人沒有了青春,才知哪個男人最愛自己。一個城市失陷了文明、法治、公義、自由,才知有幾多人放棄了自己。沒有了才知道,太遲。記得,趁可以。
去年Ted Talk,主題是「重組生活,重組城市」,我懷着深摰真誠和台下朋友分享了這英國廣告,想着如果這是我拍攝的香港:青馬橋、皇后像、赤鱲角機場、淺水灣、大澳、海洋公園、永利街……的禮讚,由香港人擁抱着,多好。看着想着,雙眼潮濕。
投票吧,參與多一分,傾聽香港,感覺香港,寵愛香港。守護着。這裏的風聲,撫摸,溫柔,必不輸給任何城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olqJkmia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