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線的軍醫,醫治受了傷的戰士時最棘手的問題,是細菌感染。戰鬥正在進行中,受了傷的士兵往往要經過一番折騰,方能由戰場送抵後方醫院。炸彈和衝鋒槍破壞力極大,受創的組織,是細菌繁殖的溫床。因此戰場上的傷口極易感染,一旦傷口發炎,就危及性命。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截肢往往是能救命的唯一辦法。
英國的亞歷山大.費林明(Alexander Fleming)早在1929年已發現霉菌產生的盤尼西林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亦知到盤尼西林對細菌感染有卓越療效,但苦於製造困難,不能大量生產,未能作出較大規模的貢獻。美國加入第二次大戰後,飭令各大藥廠大力研發盤尼西林的製造,到反攻歐洲時已能大量供應。盤尼西林對防治細菌引起的發炎和壞疽極有效,救回了不少在諾曼第登陸時受傷士兵的性命和肢體,也奠定了抗生素在現代醫學的地位。
在戰場上受了重創,大量出血的傷員,往往血流乾了還未送達醫生手中。要搶救這類傷者,醫院和搶救站要盡量接近前線。70年代著名電視劇集M*A*S*H*(Mobile Army Surgical Hospital)(中譯《風流醫生俏護士》)中描述的,就是韓戰時期美軍的前線醫院。
出血傷者性命是保住了,但有一部份生還者卻患上腎衰竭。原來人體對突然失血的自然反應是把僅餘的血液供向心和腦等最要緊的器官,被忽略的腎臟缺血壞死了。
越戰時美軍廣泛使用直升飛機從戰場把傷者撤到醫院,再一步縮短了搶救時間。腎衰竭的問題大致解決了,但在越南的美軍醫生卻發現另一問題:嚴重受傷、須大量輸血的傷者出現呼吸問題。肺X光片一片花白,肺功能衰竭,要插喉上呼吸機才能支撐。這個病稱為ARDS(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呼吸窘迫綜合症)又叫大南肺(Da Nang Lung)。大南,是越戰其中一個主要戰場。
要照顧這類多器官衰竭的病者,卻間接幫助了「深切治療」這個新學科的成長。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