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專家:環評報告不盡不實第三跑道工程勢令白海豚絕迹

保育專家:環評報告不盡不實
第三跑道工程
勢令白海豚絕迹

【本報訊】機管局公佈興建第三條跑道工程的環評報告,披露項目須在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大規模填海,將造成650公頃開放水域的永久損失,但指工程對海豚影響只屬中度,可透過在填海後增設海岸公園補償。海豚保育專家狠批報告不盡不實,沒反映問題嚴重性,一旦落實填海,海豚勢將絕迹。
記者:林偉聰

機場第三條跑道動工,在大嶼山一帶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可能從此在香港消失。資料圖片

報告承認,在中華白海豚數量不斷減少的前提下,第三跑道的填海範圍、大嶼山西北水域應被視為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但填海工程將對水域造成652公頃的海床和650公頃供海洋魚類、中華白海豚及相關海底生物使用的開放水域損失。工程期及營運期分別對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造成中高度及高度影響,未來接駁機場的高速客輪亦很大機會造成海豚傷亡。
不過,報告認為受影響水域只佔中華白海豚在香港棲息地範圍的2.5%,又不屬主要覓食地區,故認為工程對水域承載能力及海豚的游動範圍的影響只屬中度。報告建議在完成歷時7年的跑道工程後,在機場附近設一個2,400公頃的新海岸公園,連接現時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及計劃中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又更改高速客輪航道,並要求客輪駛近海岸公園時減速。報告認為上述緩解措施足以將工程對海豚的影響減至「低」或「不顯著」。

增設海岸公園不實際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狠批報告不盡不實,緩解措施荒謬,既然承認機場西北的水域屬是重要棲息地,進行大型填海就不可能只屬「中度影響」。他指海豚晚間會在填海水域覓食及活動,但報告未詳細掌握海豚晚間活動資料,以致未能準備評估水域對海豚的重要性。
洪又指2016至2017年原是中華白海豚經歷港珠澳大橋工程影響後的「休養生息期」,但緊接着展開第三跑道工程,令海豚無法恢復元氣。
報告提出增設海岸公園,但公園須待2023年完工後才成立,洪認為屆時水域已被污染,「海豚經歷咗7年浩劫,2023年仲會唔會返嚟?」對於機管局建築工程環保事務總經理李仲騰指,95至97年興建機場後海豚數目回升,洪反駁95年前根本沒中華白海豚統計,批評李不公道。

機管局就第三條跑道環評摘要

空氣污染:
增加東涌、沙螺灣及屯門的空氣污染,當中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沙螺灣和屯門會被推至接近超標水平
噪音污染:
對沙螺灣及小欖的民居增加噪音;但靠近民居的南跑道未來可於晚間處備用狀態,反而減低晚間噪音
海洋生態:
永久損失652公頃海床及650公頃開放水域,高度影響海豚棲息地、中度影響水域承載海豚能力及游動範圍
陸地生態:
海底航油管道改道工程須在沙洲鑽孔,中度影響沙洲鷺鳥林
漁業影響:
拓地工程將導致損失1,392公頃捕魚海域,水質變差亦可能影響漁業
資料來源:第三條跑道環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