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重回911現場(下) - 彭浩翔

【七筆思議】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重回911現場(下) - 彭浩翔

展館內有一個玻璃櫥窗,彷彿像時間囊一樣,把一間服裝店完整地陳設在裏面,這店的原址大概是在世貿中心的地下商場,在大樓受到撞擊後,灰塵一擁而入,把所有衣服都一下子沾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埃。展館把服裝店的每個部份都拆下來,包括掛衣服的架和其他各項陳設,把當天受襲時的情況還原出來。
我站在前面,默默凝視着玻璃後的一切,莫名的感到哀傷。這服裝店的陳設,就像我們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一樣,但一刻間,整個都變了樣,它從此就像時間囊一樣,被封存起來,見證着這次災難的傷痛。

留言只有愛

在聯合航空93號航班的展館中,聲音徐徐道來關於航班93號發生劫機後,每分鐘的事態發展。許多航班乘客都留下電話錄音給家人,錄下了他們的最後說話。在留言中,聽得出他們也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可是語調上卻出奇的平靜。在聽着一個一個向家人道別和說着愛他們的留言,你會發現,原來當到了生命盡頭,想到的不是怨恨,而是渴望讓自己愛的人,充份了解自己的愛。我聽到有位太太因為無法跟家人一一道別,於是拜託丈夫向其父母說道別,聽着聽着,眼睛都不禁紅了,而旁邊的太太,就已經流下了淚。
展館在設計上有很謹慎的考量,當日航班93號的乘客錄音留言,都是以原聲播放,而相對地,黑盒錄到恐怖分子的對話,則是以字幕形式顯示出來,只成為紀錄的一部份,而不讓其聲音繼續在空氣中迴盪。

展館的原址大概是在世貿中心的地下商場。

展館在設計上有很謹慎的考量,當日航班93號的乘客錄音留言,都是以原聲播放。

整個展館都是把重心集中在受襲後,事態發展的過程,以及消防和警察部門的搶救細節上,並沒有宣揚仇恨。

重救災細節

整個展館都是把重心集中在受襲後,事態發展的過程,以及消防和警察部門的搶救細節上,並沒有宣揚仇恨,而關於拉登被殺一事,也只是輕輕帶過。我一直好奇,當在講述911襲擊時,要如何去避免提及這些恐怖分子,或會否把這個911紀念館,變成這群阿蓋達恐怖分子的紀念館。
展館也有考慮到這方面,雖然這群策動襲擊的恐怖分子之照片不可能不貼,但相對地,他們的照片都沒有像那些殉職人士般鑲到牆上,只是從牆上伸出一個鐵架,簡單地把沖印出來的照片貼上去,高度也是放在小孩都能觸碰的位置,不用參觀者抬頭瞻仰,同時位置也是差不多結束參觀的地方。

不宣揚復仇

當然,有些人士可能會譴責,展館並沒有去反思美國遇襲的各種原因和其中東政策,但這些都不該是這個展館的重點。相反,他們要討論的,應是在災難發生時,各個堅守崗位的部門和捨身救人的精神,以及彰顯人性光輝的一面。這點我認為是能夠理解的,畢竟災難過後,要宣揚的不是復仇,而是要記住在那個平凡的一天,突然消失的人。
雖然這個展館很值得參觀,但我還是花了好幾天時間,才能把心情平復下來。要是你到紐約參觀的話,應先考慮清楚,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了那種震撼。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