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辛勞耕作,仍自得其樂;城市人生活愜意,偏抑鬱不快樂。社會學家Helena Norberg-Hodge在紀錄片《快樂經濟學》中指出全球化禍害,要求停止向大企業政策傾斜,鼓勵發展本土化經濟,重拾人與土地關係:「我們所以貪婪,不是本性貪婪,而是因與土地間關係被割斷。」
農民追求食物主權
「只要把土地還給我,我就能養活自己!」一群乞丐對着鏡頭控訴發展令他們失去生活依靠。《快樂經濟學》講述全球化對純樸的藏族拉達克地區帶來的破壞及轉變。導演Helena指過度發展並不局限於拉達克或香港,實際上在全球重複上演,將社會推向危險境地,「把人擠進城市只令競爭更劇烈,用機械耕種只會產出更少食物,集中人口只會消耗更多能源」。
新界東北農民要求保衞家園,強調「身土不二」。Helena指概念相似的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早於1993年已出現,追求有食物主權,將出產食物優先供應給本地人,至今已有逾2億農民響應。她稱人們從無考慮全球糧食短缺問題,全因政策提供太多補貼,「在英國買印度牛油比本地農場出產的還要便宜」,在運輸過程卻消耗額外能源。
各地政府盲目追求GDP,大企業在全球尋找廉價勞工,本地人放棄土地被迫從事低收入工作,社會撕裂競爭加劇,Helena指,人性變得越來越貪婪及不快樂。她鼓勵小城市連繫本土農業,維持本地經濟多元性,特別強調農業對人的重要性,「衣服可以穿一輩子,沒能源可以抱着取暖,但沒食物連三天也撐不過去」。
繼2011年後,Helena近日再次來港分享經驗,多個團體到場觀看其紀錄片。她指不同的小經濟模式已在各區展開,認為都市人只要公餘時多走一步,與志同道合者嘗試重建人與自然關係,創造互相分享的文化,可為社會帶來大轉變。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