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天是細菌性腸胃炎的高峯期,市民稍不注意飲食衞生,隨時中招。香港大學內科教授梁偉強表示,一般由不潔食物引致的屙嘔等腸胃炎症狀,通常只維持一至兩日,如情況持續或屙到脫水應求醫。他不建議市民自行服止瀉藥,延長腸道帶菌期,增加播菌風險。
記者:梁麗兒
沙門氏菌為夏天最常引致腸胃炎的細菌,多見於未煮熟肉類如雞肉、生雞蛋、沙律,或未經足夠翻熱的隔夜餸。梁指出,若食肆廚師腸道帶菌,如廁後無徹底洗手,便有機會污染食物。其次可致腸胃炎的細菌,包括可在未煮熟海鮮找到的副溶血性弧菌。人體皮膚表面有金黃葡萄球菌,人手處理兼無翻熱三文治和燒味,特別容易傳播此菌。
沙門氏菌致血管發炎
曾有一名70多歲老翁,沙門氏菌不單入血,連血管瘤也受感染,屬罕見個案。老翁病發時持續發高燒,沒有屙嘔,化驗在其血液找到該菌,連頸部大動脈血管瘤也有菌,要用抗生素治療。沙門氏菌入血可引起敗血症,若感染血管會致血管發炎,形成「假血管瘤」,也可經血管壁入侵病人本身血管瘤,嚴重可因血管瘤爆裂致命。
梁偉強解釋,引致腸胃炎的細菌潛伏期可由數小時至長達兩、三日不等,難以追查致病食物「元凶」,「若只係嘔吐,通常係對上一餐食物引起,例如金黃葡萄球菌,食落肚數小時就會病發。如有肚瀉就較難追查,可能由兩、三日前嘅食物引起」。
不少市民會自行服用止瀉藥物,惟屙嘔患者一旦服用止瀉藥,反而會延長帶菌期,增加傳播他人的風險。梁說:「有啲細菌會釋放毒素,令腸道不停分泌同排便。食止瀉藥會清唔走隻菌同大便,令病人腸道谷住仲辛苦。」
提防脫水 宜適量補充
腹瀉期間補充水份好重要,提防身體脫水,但切忌狂飲水,以免稀釋體內的電解質。最好飲用粥水略加少許鹽份,為身體補充營養和電解質。坊間含電解質的運動飲品並非針對腹瀉問題,不建議患者亂飲。腹瀉後腸壁內負責分解奶類的酵素會大減,患者不應飲牛奶以免越飲越瀉。屙嘔持續多日,屙到有脫水症狀如出現頭暈等低血壓症狀,並持續發高燒,應立即求診。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我撐公投】毅行直播
網頁: http://622popvote.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