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所公佈的《2013年環球競爭力報告》,在148個被研究的經濟體中,香港的電力供應質素是最好的。至於電力價格方面,香港更是相對廉宜。據港府的《未來發電燃料組合諮詢文件》的資料顯示,兩電(中電和港燈)的電費較很多國際城市低。如果與倫敦和紐約比較,香港的電費低至少五成以上(以每月平均用275度電為比較基礎)。因此,無論從電力質素,還是電力價格方面,兩電的表現都是頗稱職。
從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兩電當然有改善空間。港府所公佈的2012年香港的發電「燃料組合」中,超過一半是煤。然而,在眾多化石燃料中,煤產生的溫室氣體是最多,而且帶來的空氣污染也是最嚴重。但是,香港既然是一個發達經濟體系,絕對有能力採用更環保的「燃料組合」,以改善空氣質素和減少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
剛完結的發電燃料組合諮詢,負責的政府部門提出了兩個方案:方案一是通過從內地電網購電以輸入更多電力,主要是從南方電網輸入30%電力。方案二則是大幅增加天然氣滿足本地電力需要。雖然兩個方案都可以減低電力燃料所排放的廢氣,減少空氣污染(方案一在減低排放高於方案二),不過由於組合的成份存在明顯差別和不明朗因素,令社會出現不少爭議。
筆者不是研究本地電力市場的專家。但眼見近幾星期政府與兩電不斷「格招」,加上不少的本地能源專家和學者提出非常迥異的意見,令筆者不禁反覆思量政府所提出的兩個方案是否最佳方案。對於如此切身的問題,大家也必須考慮清楚。
最近筆者翻閱世界能源理事會(World Energy Council)的《2013年可持續能源排名》,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市民可以負擔的電力系統與環境持續性並不存在必然的相反關係,即是一個優質的空氣環境並不需要昂貴的電力去營造。
表一列出三個歐洲國家(包括瑞士、瑞典和比利時)及香港在可持續能源榜的排名。大家可以看到這些歐洲國家無論整體排名和各個分項排名均遠高於香港。但如果聚焦於「可負擔能力」和「環境持續性」兩個分項排名,瑞士和瑞典均可以做到既保持環境持續性,市民又可以享受低廉電費。比利時的表現則略遜於瑞士和瑞典,但仍然可以平衡兩方面的表現。但讀者會問:「這三個歐洲國家排名與香港的電力『燃料組合』又有何重要啟示呢?」答案可在其燃料組合中找到。
表二是瑞士、瑞典和比利時的燃料組合表。從表中可見,瑞士和瑞典只選用極少的化石燃料作原料,但再生能源在總燃料比重則差不多六成。另外,核能發電也接近四成。比利時則採用四成化石燃料,另外,有百分之九是可再生能源,但核能方面則高達百分之五十一。
可見,瑞士和瑞典能夠一方面採用核能,以達至環境保護;一方面維持合理的電價。至於比利時,雖然有四成是化石燃料,但能夠用到超過五成的核能以保持環境持續性,同樣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模式。
筆者並不是支持核能發電,但客觀環境是中電已採用了核能作發電燃料二十年,而未來二十年仍會繼續使用核能。加上在廣東省已有至少17間核電廠,即使香港完全放棄核能,也不能減低面對核漏的風險(適當處理核廢料也是另一問題),所以未來本地燃料組合,增加核電的比重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