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 局】
兩個月前,中信集團宣佈放棄本來高調的巨額IPO,改為迂迴地透過注資中信泰富(267)而變相上市,市場出現多種解讀。不過從中信泰富嘆慢板分輪集資,加上新股市場近日死寂,中信放棄IPO的這步棋,實在是「輸面子、贏銀紙」的一仗。
擁充裕時間「圍飛」
就在中信集團宣佈注資前一個月,內地傳媒仍引述集團董事長常振明表示今年內完成上市,而市場曾傳出集資金額高達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隨時列入集資額三甲之內。不過IPO的集資窗口小,由獲批起1個月內就要掛牌,因而十分講求市場氣氛,管理層若計錯時間,IPO隨時擱置,或者要削價吸客。
要減低IPO不明朗因素,注資中信泰富是另一個選擇,惟要放棄集資排名的虛榮。今次中信注資規模達2,865億元,現金剖分佔630億元,要靠配股籌集。與IPO最大分別的是,這次配股由宣佈開始計,有超過4個月時間進行,有充裕時間慢慢「圍夠飛」。
而且今次注資講明,一早在8月29日限期前,配股集資不足原定630億元,中信泰富將以新股代替,令管理層不必因集資不達標,而面對IPO削價上市的尷尬局面。
圍飛是一門學問,經兩輪集資後,中信仍再要籌180億元才達標。首次配股對象以社保為首的國家隊、海外主權基金為主,次輪到大型的中外民營企業,最後一輪能否引入更多傳統大型基金,甚至外資入飛,將考驗中信的金融網絡手腕。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