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立法會示威者阻攔東北撥款事件,公眾的討論只集中在衝擊立法會的所謂「肢體暴力」,議會內的制度暴力卻無人提及,主流媒體和建制霸權再次愚弄市民。
建制派與政府對東北示威落井下石,乘機上綱上線抹黑佔中已是常態,實屬意料之中,不必過於驚訝。然而,民主派的反應則更令人失望,只有不足一半的民主派議員出席會議,提出動議的更不足十人,衝擊事件過後就「大義凜然」的指摘「暴力行徑」,真是十分荒謬。
今次事件中,多數示威者都是年輕人,他們未必是東北的居民,可是大部份有着共同的理念:不滿意政府將東北發展強行遞上立法會申請撥款。政府現時欠缺民意認受是當前政治亂局的一大因素,但更大的問題卻是世代間對發展想法的價值差異,這亦不是改變制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現時年輕一代並不依靠主流傳媒接收資訊,更多的是依靠社交網站的信息傳播來接收消息。故此,他們對東北發展計劃的詳情可能比街外的普通香港人,甚至立法會內疏於議事的議員更為了解和掌握。若政府和朝野各派只將衝擊的責任推向「消息人士」所點名的組織,分析實在太低層次,亦嚴重低估民情。
泛民主派理應比起政府和建制派更應了解示威者的心態,可是當晚願意到場了解示威,協助示威者的議員只有數人,這樣下去,政黨與年輕人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自從公民社會在03年七一過後茁壯成長,泛民政黨理應與公民社會互相支持和合作,壯大與政府的抗衡力量。可是,泛民主派這十年來只是不斷的落後民情,與現時的本土意識興起和公民運動嚴重脫節。連議會抗爭、支援示威者的做法也不做的話,泛民主派跟建制派又有何分別呢?現時世代矛盾越來越劇烈,將來的運動路向亦只會出現更大的變數。不論佔中,又或是往後的抗爭運動,年輕人的力量都是非常重要。假若現時世代矛盾加劇,對政改運動只有弊處,無助爭取真普選。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