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聆聽己心 - 莫樹錦

醫然一笑:聆聽己心 - 莫樹錦

黃袍加身定沒有醫生份兒,白袍加身卻是家常便飯,對剛畢業醫學生來說,穿上白袍便算當上醫生(故此醫學院每年五月舉辦白袍派對作慶典),但單是白袍不足以代表醫生,因很多健康工作者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或化驗室助理等均穿白袍,惟有白袍再配上一副閃亮亮聽筒(或稱聽診器)(Stethoscope),學生便搖身成為像樣的小醫生。
聽筒代表醫生,其中最顯著原因是它的實際功用,另外它的歷史也見證着醫療科學發展。先說歷史,以器材聽取體內聲音作臨床之用,只有不足二百年歷史,法國巴黎的Dr. Laennec遇上女性肺炎病人,當年還沒有X光片,惟有靠聽取胸肺雜音作診斷,當然一貫方法是以耳朵貼近胸口,只是男女授受不親(當年法國人也是禮儀之邦),聰明的Laennec為減省麻煩,便以一個呎來長木筒作聽診,發覺音色尚可,慢慢也被當地醫生接納。只是長木筒攜帶不便,Dr. Bird在1840年以軟管代替木筒,但只因單管道亦沒有擴音效果,方便歸方便,實用價值較低。真正突破出現於1940年,Dr. Rappaport發現在聽診器加上音膜(Diaphragm)不單可以加強音色,聲量也大大增加,自此聽筒便跟醫生結下不解緣,有醫生便必有聽筒。
醫生在病人身上搞搞打打然後靜靜取出冰涼聽筒冷不防放在病人身上,再說:「吸氣,呼氣,好,不要再呼吸啦。」大堆「儀式」到底醫生在幹甚麼?醫生檢查身體口訣為IPPA*(就如中醫的望聞問切),而我們的A是Auscultation,醫生從肺部可以聽到空氣在氣管內移動聲音,氣管越窄音頻越高,故此哮喘病人呼氣時會鳴鳴作響。醫生又可以聽取心瓣開合聲,正常三尖瓣和二尖瓣合起時會分別發出Lup Dup兩聲(醫學上稱為S1S2),但當心瓣受損未能正常開合時便會發出我們稱為Murmur的雜音,另外還有血管流動聲,腸臟蠕動聲……等,每種聲音都可以幫助醫生了解體內狀態。
無可否認聽筒有很多實際功用,醫生擁有一副聽筒便代表他(或她)擁有醫治能力,但我相信聽筒的最大功用並非聽取病人心聲,而是用作提醒醫生要聆聽自己心聲。拿起聽筒便要負上醫療責任,故此每個決定必須由心而出,所有決定必要為病人謀益而非為己謀益。
醫學院只教導學生如何聽取別人的心聲,惟踏上杏林路便要學習如何聆聽己心。
後記:剛到哈佛大學參加畢業禮,高興學生考進了哈佛醫學院,送她一副聽筒作鼓勵,刻上:「Listen to Your Heart。」
*IPPA代表Inspection(視診)、Palpation(觸診)、Percussion(叩診)及Auscultation(聽診)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