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沉重)出沒! - 陳嘉銘

熊貓(沉重)出沒! - 陳嘉銘

「1600」是個小數,讓人不以為意;可法國藝術家Paulo Grangeon與世界自然保護基金合作,要把個人名作,1600頭熊貓帶到香港的時候,港人或可再來一次黃膠鴨訪港的想像──蔚為奇觀,是黃膠鴨浮游維港,亦是千六頭紙熊貓在西九仰首賣萌的盛況!
「1600」於此只讓人想到奇觀,卻未必明白那是指世界僅餘不多於千六頭熊貓。據2004年中國《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報告》,野生熊貓總數約為1596隻──還未計2008年汶川地震卧龍自然保護區熊貓的傷亡數字。今天我們為熊貓而樂,可熊貓這頭沉重肉身,裝載的又豈只歡笑與奇觀?
沉重之一,是這頭「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其被保護的方法從來都有爭議:那是把牠帶離郊野,由人工培育,在「類自然」安排下──如同1958年發展的卧龍自然保護區,讓牠們成長甚至繁衍後代。問題是,這個「類自然」環境,其實並不自然,更有人為監察與科學技術,要熊貓以為生處野外,卻更遠離在野外生存而建立的本能與抵抗力。熊貓的宿命,就似是逼迫走上人工培育之路,要不滅絕,就終會有天不再有所謂「野生熊貓」之稱,因為牠們再不野生。
沉重之二,就是這種先破壞後保育的「保護動物觀」,根本就在一直上演:為何中國在1949年建國建黨後,保育熊貓似是不言而喻的任務?那是因為戰事破壞與戰後砍伐,把野生環境弄得難叫動物生存──熊貓之外,還有華南虎、東北虎、金絲猴、梅花鹿、赤斑羚、雪豹……等等120多種瀕危動物(詳見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網)。中國政府要保護動物,本是可喜,然而保護卻非「愛護」,以至獵殺動物製作野味常見(不少城市更有籠困活熊,插針取膽汁銷售),就知保育成疑。
沉重之三,就是熊貓的可愛臉蛋,比虎猴鹿豹討人歡心,而成了中國外交禮物,傳聞早於唐朝武則天,已把當時稱為「白熊」的熊貓送給日本;1941年宋美齡亦有代表其時民國政府,向美國贈送熊貓,感謝美方二戰救助,也更望成為國民黨的後援國家。自此熊貓成了外交象徵,以見中國政府直到1982年,向不同國家贈送熊貓二十七次,但為了響應保護瀕危動物,政府同年宣布停止贈送大熊貓出國。近十數年安安佳佳盈盈樂樂因為回歸周年而被說成是國家贈港,更有2008年團團與圓圓贈台,相信已不是平等的外交聯繫,卻是宣示一種「惠澤他人」的姿態,如同中國予港CEPA或予台ECFA,要人認清主權高下。
是故1600頭紙熊貓來港,將在機場、大佛、馬場、紅館及維園出沒,奇觀快閃,可更要看清楚,牠/它們的沉重展示,畢竟有熊貓作為動物的瀕危真身與政治象徵。當日我們驚見黃膠鴨而依嘩鬼叫,今趟卻好應該在大嚷之餘,思考沉重肉身的現實景況。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