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第20部電影,找來老拍檔鞏俐為他演繹新戲《歸來》。電影改編自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講文革時期一對夫妻嘅故事。日前陶傑就遇上女主角,他們話題由電影,談到歷史,一切由《歸來》出發。
陶傑:陶
鞏俐:鞏
【談電影】
陶:今天看到鞏小姐,她在《歸來》電影,真嚇了一跳,判若兩人,這個畫中天仙又回來了。看《歸來》的時候,想起我16歲時候的媽,落差這麼大,看《歸來》就像現在的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現在鞏俐,又像十年前的姬拉麗莉(Keira Knightley),外表的落差,是怎麼回事?
鞏:作為一個演員,我們的責任、專業,就是塑造人物,我希望接每一個電影的時候,跟導演,還有我的化妝師、造型師講,希望在鏡子裏面不要看到鞏俐,看到是馮婉喻,是秋菊,看到是《大紅燈籠》的頌蓮,這是最基本,外表對我自己的一個成功。
陶:鞏俐在我們觀眾眼裏,是千面的,在荷李活跟《秋菊打官司》的又是另一個人,這個是演員最高的境界。除了這個年紀,還要把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那種氣氛、那種恐懼,後來失憶,層次分明,這部電影對你的挑戰,是從影以來最大的,是不是?
鞏:應該是挑戰了一個極限,開始時覺得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因為這個劇本給我的東西不是很多,百分之七十是失憶的一段,就是我們那個年代,是中國的一場浩劫,我們家裏也經歷了,我爸爸媽媽都是老師,哥哥姐姐全去農村,上山下鄉,家裏很空,以前在山東濟南,看過很多資料,演過《活著》這樣的經歷,導演給我一個月時間,讓我體驗生活,去了一個叫北京太陽公老人院,每天去看病人,跟他們的家屬,還有一個中國很出名的導演黃蜀芹,我跟她拍了《畫魂》,她也得了這個病,我去上海療養院看她,她打扮得非常漂亮,就像馮婉喻一樣,在這個角色裏面看到很多黃蜀芹老師的影子,通過這些體驗生活,我覺得慢慢這個人物長在我身上,我記得Woody(活地阿倫)有一句話說:「一個好演員,不要去試演好一個角色,一定要成為這個角色,在你的表演過程中,成為這個角色。」說起來,挺容易的,真正成為這個角色很難。
【談歷史】
陶:以前看了這麼多鞏小姐的電影,除了漂亮、有魅力,明星之外,還是演員,這個戲以後,她是藝術家,張導演(張藝謀)把這個戲弄出來,我又看到《活著》這個時候,張導演回來了,曾經滄海,裏頭的電影參差不齊,這個戲,是給我們有靈魂的人,有記憶的中國人看,我很好奇,文革爆發的時候,才一兩歲,1976年文革結束,你應該11歲,你記不記得這個氣氛?
鞏:很記得,我記得媽媽經常演出打腰鼓,當時不太明白,為甚麼不用上課,每天都在休息,還可以看很多節目,非常快樂,都是鼓舞人心的節目,當時我很不了解姐姐跟哥哥去哪,回來之後感覺就是不認識,跟哥哥姐姐差時間很遠,比我大15歲,所以哥哥去看這片子,感受特別深,這戲就是叫我們不要忘記這個傷痕。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