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提議或削減自由行人數,零售業股價大跌,也引發商家的強烈反對。有研究人士提出備先方案,認為應對自由行內地客進行甄選,取消「一簽多行」,以改善內地遊客帶給香港民生的負面影響。可惜此分析棋差一着,「一簽多行客對香港的經濟貢獻小,負面成本大」這筆賬算錯了;若港府真的照辦,收穫不見得多大,不良的後果卻不小。
2013年一簽多行客佔67%,其中90%以上不過夜,不過夜客消費大約是過夜客的62%,不過夜客中93%是廣東人。若取消一簽多行,至少有80%廣東客會因酒店費用足以抵銷兩地物品的差價而不會來,香港將損失現有收入的三分一,而來港人數減少一半。這分析還是樂觀的,建立在取消一簽多行不影響內地客來港的偏好基礎上。
問題在於,香港是更願意來港人士少一半,還是收入減少1,100億港元?這要由香港所有行業共同作出選擇,而不是建立在個人喜好上。的確,過夜客遠道而來,根據需求第三定律,買貴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更划算,所以傾向於消費更多。可是取消一簽多行並不能使不過夜客變成過夜客,因為隨着港陸兩地市場差價收緊,遊客更傾向於「要過夜不如在本地市場買」。取消一簽多行,強迫要求遊客放棄「不住在香港」的選擇,無異於強買強賣。
是不是實行甄選,就可使香港有一個「有質素」的旅遊業呢?這想法是好的,但至少有三個問題沒有解決。
一,所謂「高素質」遊客應施以何種標準?戶籍?學歷?資產證明?細究起來,這些都不是「高素質」代表,不能保證此類遊客反而「破壞力」更大。
二,不如直白說,希望「有錢人」來香港消費——反正負面問題都會產生,不如只歡迎花錢多的人。可是「有錢人」的選擇更多,在兩岸關係緊張和日韓、歐美遊的競爭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選擇香港遊。
三,只歡迎「高素質」內地客,會使香港市民的環境受到更大威脅。舒適的社會環境其實也是一種商品。若對遊客實施資格篩選,會使來港遊客傾向消費更好的環境資源,結果即是香港為數不多的行山徑、山頂、海邊等優質資源將減少向本地人開放,越來越多開發商在這些地方建造私人旅行設施。香港政府擁有土地,再加上eminent domain,在可觀的利益誘惑下難保不會出讓這些資源給商家。
1960年代,香港出口大量成衣去美國。開始時,這些成衣以質低價廉為賣點,佔據了可觀的美國低端成衣市場。美國人見自己工廠開不下去,於是對香港實行進口配額限制。結果是香港出口美國的成衣品質越來越高,在美國的百貨公司裏一直穩步「上樓」,一直升到最頂層,佔據了服裝市場利潤最大的高端部份。
旅遊業即是某種程度上的出口貿易,出口的是本地的山水風景,抑或人文風貌,又或優質廉宜(相對價格)的商品,只是這種出口有點特殊——要求消費者前來本地消費。從這個角度來看,限制遊客資格,與出口貿易配額無二致,與試圖推行消費稅的惡果又有何區別?
更嚴重的,無論是對自由行人數限制還是資格限制,都將使外界對香港「自由港」資格產生疑問,打擊投資者的信心。今時今日,香港的地理、科技、人才各方面優勢均不明顯,唯一有的是經濟制度優勢;在內地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香港成為亞洲基金管理中心,擁有完善與活躍的資本市場。一旦投資者對香港的經濟自由度產生懷疑和失去信心,香港就會失去現在的優勢。
自由行使香港行業趨於單一化,這是市場的選擇。任何產業都有周期性,報告中顯示按增長不變預計到2027年,遊客人數增加到一億,是不可能的。因為邊際效益遞減,宇宙中不存在永遠增長的行業,更別說按增長率水平不變了。事實上,2014年香港自由行收入已減少了很多,不能不說是一個訊號。市場調節自會有其平衡所在,由政府來幫人選行業,不能說一定失敗,但失敗的風險高,數碼港已是先例。解決負面影響的辦法實在很多,比如說讓遊客對環境破壞付費,關鍵在於港人能否拋開政治因素,議員們能否不再提些譁眾取寵的建議。
馬蘊冬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