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傳的故事越來越少,年輕一輩有自己理想不願繼承衣鉢是主流,家族生意太好易生糾紛,行業夕陽又怕難有前景;陶趣閣是七十年代由張景開設的陶器與古董店,現在由二女兒張嘉慧(Celine)接手打理,是典型女承父業的例子,店子近十年轉型不少,父女二人都說,相傳的不是生意,而是志趣。
記者:容慧心
攝影:梁志永
張景和很多上一輩的香港人一樣,戰後來港生活,小時候已開始做陶瓷的他在港工作時,見何秉聰老師(後來任香港藝術館名譽顧問)開班教做陶瓷,興趣驅使報名做學徒,學滿師後獲美心太子女伍淑清邀請於星光行(當時叫星光邨)開陶藝店做陶公仔,想不到因此吸引外國遊客駐足。「他們知道中國做陶瓷多,但我告訴他們那些是香港做的不是內地的,又主要做人形陶瓷裝飾品,他們覺得有特色,便買來做紀念品。」
現年八十七歲的張爸爸回憶往事雖已有點模糊,但談及陶瓷的每字每句仍然鏗鏘有力,「匯豐銀行老闆、港督和美國領事都來看。可能有人欣賞就越有衝勁,雖然開了店,我當時仍在物業管理公司打工,午飯時間便從中環天星碼頭去到星光行做一輪陶瓷給人看,之後又回去上班,放工後又再去。」Celine指爸爸太愛陶瓷,把家裏的浴缸都變作自己做陶瓷的基地,從小耳濡目染,也會跟爸爸學做小青蛙等陶瓷公仔。「爸爸早期做人物為主,後來愛上更仔細的彩繪和題字,我們現在也會購入陶瓷古董,每看到不同的彩繪和題字,我都會以爸爸的作品為基準去挑選。」張爸爸幽默地說,以前做人物陶瓷全靠自己在街上多看「美女」,記住了好看的眼鼻比例,回去便跟着做出來,所以挑選陶瓷畫也一樣,在彎曲面上尤其能表現精緻輪廓的便是上乘的手工。
不怕蝕底性格 一併傳給女兒
陶藝店生意好了,張爸爸便獲引薦到中環希爾頓酒店開店,也在那時開始得希爾頓酒店租務經理介紹,踏足古董行業,引入木器家具。以前生活簡單,有人介紹便可以入行,但之後當然也要靠自己努力才可站得住腳,「我開始做古董後還繼續上班的,下午放工後便會行上古董街修理舊傢俬的店看着師傅在做,偷師囉!回去自己又跟着試,鬥木再掃漆全部自己一手包辦,外國人幫襯我,爛了拿回來修,修好了我也不收錢,他們便會再來!」Celine笑說爸爸最愛做蝕本生意,但這個性格也遺傳了給她,「志趣比生意更難求,找到趣味相近的人好像獲得知音,現在接手了生意就明白爸爸為甚麼會貼錢搞陶藝和古董了。」要讓自己的生意傳下去,除了讓女兒感染到自己的愛好,張爸爸說最緊要的,還是懂得放手,「自己喜歡陶瓷和金木,她也學會欣賞便可,現在轉型搞訂做仿古傢俬也很好;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便足夠。」張爸爸拿着貼金木雕告訴女兒每個細節的構圖,笑不攏嘴的樣子也就是女兒繼續經營父業的動力。
我們這一家 活在古董中
張爸爸40多年來為古董店入貨時,都會忍不住私有化,珍藏品越來越多,一室古飾融入家居,趣味盎然。
識睇 一定睇蘋果嘅足動世盃:
http://worldcup2014.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