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懷:黃金右腳與黃金時代

鄒文懷:黃金右腳與黃金時代

四年一度世界盃正式開鑼。香港足球世界排名百名以外,再超級的球迷看賽事還是相對離身,其實香港曾經出過一個世界球王叫李惠堂。上世紀20年代內地更流傳:「看戲要看梅蘭芳,睇波要睇李惠堂」的架勢佳話。一代球王於1948年掛靴後,中國足球的黃金時代亦隨之結束。87歲的退休電影大亨鄒文懷,見證過這金色璀璨歲月,與李惠堂既是同鄉又是世交,還曾經一起講波。
「足球我是由細踢到大,未上中學已經好睇波,在聖士提反書院念書時更是忘我踢波,後來更講波、寫波。」鄒文懷印象最深,是雙腿好似摩打的李惠堂與他聯袂講波時的日子。當時兩個同聲同氣的客家人在上海,李惠堂帶鄒文懷到處睇波,時為體育記者的鄒文懷則找球王一起在全運會講波,成為忘年之交。1983年,鄒文懷領軍的嘉禾更拍了香港鮮見的足球電影《波牛》,戲中元彪飾演的主角李堂,原型就是李惠堂。
問鄒文懷若當年沒有投身電影圈有何出路?他沒有猶豫半秒便明言會留守新聞界,可能已建立自己的跨地域傳媒王國走得比黎智英更前,或許瘋狂地當上最老體育記者,馳騁於令人血脈沸騰的草地上。
記者: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

世事如棋,人生更往往比世紀球賽精采,尤其是一生慣了當衝鋒陷陣前鋒的鄒文懷。
今年初107歲的邵逸夫仙遊,追思會上鎂光燈沒有離開過鄒文懷,傳媒甚至以「鄒文懷送別對手」作標題,要看這位曾是六叔頭號愛將最後卻與他打對台的舊人,最後能否一拜泯恩仇?「其實沒甚麼怨,我們兩個人好夾也合作得好好。他確對我有恩,但我亦已為他服務多年彌補許多。」
1970年,鄒文懷給自己一張紅牌離開邵氏,與何冠昌、梁風等自立門戶創立嘉禾與六叔分道揚鑣,憑着李小龍、許冠文及電影制度的劃時代改革,短時間內動搖了邵氏老大地位。最明顯指標,每年十大香港電影賣座紀錄,邵氏由1970年的十佔其九,到1979年跌到十佔其一。近半個世紀悠然而逝,鄒文懷當年又如何面對叛逆、反骨之指摘?
「離開當然有令我不快的原因,當年的確比較轟動,但沒有很多人說我反骨,每個人都知六叔厲害、要求好高,久合必分也是常態。當然,我跟他打對台,他一定不悅。」舊事重提,想不到老人如斯坦蕩蕩,我繼續直闖禁區。「有說六叔因嘉禾強大失意電影圈,才轉戰電視?」
「錯。我在邵氏時六叔已問我TVB請他入股的意見,我老早替他分析做電視一定發,鼓勵他入股,大好機會難道要錯過?最後他也是很成功的影視雙棲。」

87歲的鄒文懷回顧一生拍 了不少成功電影,包括19齣西片,曾經單人匹馬赴荷李活取經,縱然今日嘉禾已屬別人也無悔一生,月底他將獲演藝學院頒發榮譽博士,算是另一種認可。

李惠堂是香港建築巨賈李浩如之第三子,曾帶領港滬兩地足球菁英,連續四屆稱雄於遠東運動會,更因全力支持抗日救國運動而成為民族英雄,與鄒文懷既是同鄉又是世交。《波牛》一戲,元彪飾演的主角李堂,原型就是李惠堂。

邵跑跑與鄒身癮

鄒文懷回憶,邵逸夫是位非常精明的老闆,也是個極認真的工作狂, Run Run之名貼切之極。「他沒有其他的愛好,只專注電影,周末找我作伴動輒要看十齣八齣戲;我卻周身癮,不愛工作最愛玩。」鄒文懷最難忘六叔經常帶他到上海浴池洗身傾偈,又教他要在床邊放一支筆一本簿,可即時記下做夢好橋。「他還叮囑我要放鉛筆,怕墨水筆會冇墨。」他笑說,跟一個好伯樂能學到許多,錯也不會大錯。
電影乃銀色事業,有如宇宙黑洞吸引鄒文懷,嘉禾英文名字Golden Harvest 正是1954年首辦的東南亞電影節最高榮譽的名稱,鄒文懷稱霸亞洲影壇的野心呼之欲出,而嘉禾的顯赫時期,與武打片的興旺期可算同時並進,李小龍與成龍是鄒文懷的王牌和運氣,尤其李小龍的商業價值不只於票房。1975年至1981年,嘉禾重映了十次李小龍舊片,其中九次票房超過100萬,反而新片只得10萬。鄒文懷依舊牢記首次於《歡樂今宵》見李小龍表演,令他動容的不是他的功夫,而是他對功夫的真誠。
「李小龍教我,打人一定要hurt到人,所以他很早便自知不能打架,否則會搞出人命。」鄒文懷說,真實的李小龍也是性格巨星,為了練武他會盡買功夫電影和世界拳賽影帶,然後逐格逐格研究拳腳怎樣施展,非常認真。「他的招式都是無師自通,還瘋狂到身體通電跟自己鬥力,發起嬲來又會忍不住自己打自己,看他練功真的嚇死你。」
1973年一代巨星殞落,鄒文懷強調不只他痛失良伴和搭檔,更是世界的損失。

在鄒文懷眼中,李小龍是個率真、富有研究精神的武術大師,兩人惺惺相惜成為摯友。1971年招李小龍加盟,首齣電影《唐山大兄》以319萬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鄒文懷說跟六叔有恩無怨,當年他是邵逸夫最信任的左右手。

回憶風光的日子,(左起)丁好、白光、鍾偉明、方逸華、鄒文懷、胡金銓與汪曉嵩等聚首。

香港仔論香港地

事實上,嘉禾的確為香港電影創造一幕又一幕的傳奇,更把港產片帶上國際舞台,如今在合拍片的緊箍咒下港片黯然失色,鄒文懷只有嘆無奈。「沒辦法,環境變,現代人有各種娛樂選擇,電影始終受市場主導,沒有生意就拍不出電影,現在整個市場在中國大陸,一定要跟市場走。以前香港好叻,是全球四大電影中心之一,這是我臨近收山才知道。」眼前這位電影教父,可算是香港合拍片始祖,1971年嘉禾處女作《獨臂刀大戰盲俠》已是港日合拍片,1980年成龍簽約嘉禾所拍的《炮彈飛車》更是首部香港獨資的荷李活電影。唯我獨尊的嘉禾1994年上市,後來影業王國岌岌可危,嘉禾也擋不過時代巨輪,2007年終被內地娛樂公司吞噬,從此變成橙天嘉禾,豁達的鄒文懷視為自己80歲生日禮物,獎自己退休,最近更將獲演藝學院頒發榮譽博士。「世界是這樣,不能盡如人意,時不與我,也沒奈何。」教父驀然回首,雄圖霸業夢一場。耄耋之年,他依然忙得精采,繼續電影馬拉松,不時與老同學下圍棋、象棋,周末例必打高爾夫球,風雨不改,技癢又會應邀在別人電影中客串,談起電影眉飛色舞,《北非諜影》是他all time「飛佛」,至少看上百次。
我說彭浩翔的《香港仔》夠本土,鄒文懷指着鼻尖笑言「我才是夠老的香港仔!」香港人英文是HongKonger,當年在《香港虎報》當記者時,鄒文懷已自創「香港仔」(Hong Kong Gite)一詞,更自豪地說這種中西合璧的文法,才是香港仔最淋漓的展現。1927年生於香港的鄒文懷,13歲受大上海吸引北飄念書,在上海更有個朵,曾被譏笑為「香港叉燒」。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