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被權力腐化的經濟學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被權力腐化的經濟學 - 利世民

經濟學上,利率有實質利率(Real Interest Rate)和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之分。理論上,名義利率可以是負數,但實質利率永遠都不可能是負數,甚至因為有時間偏好的因素(Time Preference for Money),零利率也不可能出現。
當歐洲央行宣佈負利率,其實更正確的理解是負數的名義利率,潛台詞就是歐元區已經步入通縮;一廂情願的想法是將利率降低,可以增加流動性,從而逆轉通縮的壓力。
正如昨天所講,負利率只會造成資產外流,令通縮情況加劇。歐央行不會不知道這些簡單的經濟原則,只不過當國債問題嚴重,歐洲各國要想方法去侵吞私產,最政治方便的手法,就是以複雜的貨幣政策,去將民產逐步轉成國債。
歐元區的負利率,也反映社會輿論對經濟常識的無知,其中最嚴重的謬誤,就是簡單地將利率越低理解成通脹越高。這種數學上線性的構想,源於大多數人對日常現象的理解,都是建基於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式運算,高於二次方的數式,一般人已經沒有能力去圖像化思考。偏偏市場經濟上的關係,往往是多元反饋,多因多果互動關連,理應是多次方數式。
每次見到所謂計量經濟學家,在統計數據圖上畫出一條最短距離線,然後沾沾自喜自以為找到了相關因素的系數,不禁教人慨嘆,如今經濟學淪落到這個水平,並非因為運用太多數學方法,而是所謂學者,無論經濟邏輯的能力,抑或數理哲學的感悟,還未到家。事實上,工程和數理出身的朋友,就知道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充滿對統計學和或然率的誤解和誤用。令人遺憾是,今天的經濟學界卻對這些玩意樂此不疲。畢竟太多人將青春奉獻在這一門功夫上,而他們的未來也押了注在這些玩意,很難要他們去哲學地去重新檢視這些幾乎已經成為他們身分生命的所謂學識。
對官僚和政客,計量經濟學的模式,可以用來肯定政府介入干預市場的需要和結果,好使好用。經濟學沾上了權力,結果就連學問也可以被腐化。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