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我是球迷。履歷:人生中看過最精采的足球賽事,是1986年巴西鬥法國。
每年的世界盃都是足球盛事,我當然不會錯過。今次由巴西舉辦,直播時間有一點棘手,但四年一度總不能錯過;寧可少睡幾個鐘睡眼惺忪也會甘心捱更抵夜去睇波。除了播放時間,我也可代表球迷說出心聲:我們最關心的是講波佬的水平。今年世界盃由無綫奪得直播權,但阿叔早已離開我們,根據以往經驗,又會見到陳百祥,再加一大班藝員圍威喂講波。球迷最愛哪個講波佬?這裏,找來網站Goal.com總編輯阿誠、足球雜誌《熱血足球Soccerwave》編採人員Simon和Kevin,以及足球專欄作家Nicky去說出我們對講波佬的看法,而上一輩講波佬韋基舜亦會說出何謂講波的自我修練,以供參考。
記者:蘇朗智、陳芷慧
攝影:梁志永、陳永威
說足球評述員叫「講波佬」是沒有貶義,根據維基百科,早在四五十年代足球評述員便有講波佬的稱謂。「香港第一個講波佬是李惠堂。」時維五十年代。說這句話的是在球壇舉足輕重的韋基舜,今天他還是香港足球總會副會長。「五十年代,最早只有一個名叫麥他維殊的英國人講波,其後麗的呼聲找來一代球王李惠堂加入中文評述行列。」直至六十年代,綽號「大聲葉」的葉觀楫加入戰團,再之後盧振喧、何鑑江、何靜江兩兄弟陸續登場。「當時,香港鮮有外國波轉播,大多是本地波。」那是香港被稱為亞洲足球王國的黃金年代。「當時,講波佬都是坐在球場記者席,更能洞悉整場比賽的局勢和變化、球員走位。」
「大聲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聲大大講波零舍肉緊,動作誇張拍枱拍凳。」他甚至影響了後來講波佬的風格,有人說這種風格誇張,實是有苦衷。「由於當時聽眾只是聽收音機,沒有畫面,便得由講波佬帶領引入情緒;還不止,當時講波佬甚懂繪聲繪色,更獨創『腳趾尾拉西』等術語,無非要讓聽眾像親臨現場睇波!」但自從電視機出現後,一切改變了……
「柴娃娃講波,旨在娛樂」
既然有了畫面,講波佬的角色亦隨之轉變,電視台開始找來專家如足球領隊、教練和球證去分析和評論球賽。「外國稱之為"color man",專門提供精闢獨到的分析和見解。」所以,韋基舜認為一個講波佬的應有的水準是:「他們應要做好資料蒐集,對球員的背景資料有所認識,更進一步是了解其角色和作用就如教練換人,陣式變成4-4-2或4-3-3,好的講波佬能讓球迷更能掌握球賽的發展和變化。」至於無綫找來阿叻做評述,韋基舜也有獨特見解:那是酒吧的延伸。「他們七嘴八舌柴娃娃睇波,旨在提供娛樂,讓人有置身於酒吧的感覺。」至於是不是破壞了觀賞的水準,韋基舜不置可否,只強調電視台有自己的方針,再者阿叻也是他朋友,不想多說;那麼,他可有聽阿叻講波?「我會轉到英文旁述。」
或者,韋基舜說出了從電台到電視台講波佬角色轉變,而足球雜誌《Soccerwave》編輯Simon就說出,自從有facebook之後,足球評論的變化……
「個個以為自己是專家」
「千祈唔好寫我筆名,我會俾人團插。」Simon竟以此為開場白,所以,姑且隱藏他的筆名,他是《熱血足球Soccerwave》的編輯之一。雜誌創辦九年,編輯方針由早期專門提供足球新聞到現在更多的專題和評論文章。「由於互聯網的興起,球迷更容易獲得足球資訊,球迷早已不再滿足於新聞的快捷性,取而代之更需要一些精闢獨到的專題文章。」這方面,goal.com的阿誠亦有補充。goal.com本來也是報道世界各地足球新聞為主,由於網站是國際性的,單是世界各地的記者超過五百人,更有效報道世界各地球壇消息。「只是互聯網是開放性的,人人都可以寫足球評論文章;個個以為自己是專家,不喜便插,結果是大多都是謾罵式的文章。」Simon補充:「我覺得雜誌和facebook上的讀者群有根本性的分別,前者是付費的,他們對足球的知識水平較高,後者更着重娛樂性。」這也間接道出無綫世界盃節目的方針。「由於無綫是免費頻道,他們更着重娛樂性,找來藝人柴娃娃吹水,好讓不是球迷的觀眾都能投入和參與;只是我們希望在重視娛樂性之餘,能有一些專業的講波佬提供專業意見。」
陳誠(阿誠) Goal.com總編輯
睇波年資:16年
最愛講波佬:陳葦如
點解:陳葦如主要評述意甲賽事,雖不曾是足球員,但準備充足,思路清晰,能適時加入個人意見。
熊天欣Simon 《熱血足球Soccerwave》編輯
睇波年資:20年
最愛講波佬:鄭兆聰
點解:鄭兆聰曾是足球員和教練,有豐富足球知識;能說西班牙文,聽得懂西班牙旁述,更能說出球場所發生的事。
謝志勤Kevin 《熱血足球Soccer Wave》編輯
睇波年資:20年
最愛講波佬:何輝
點解:看法全面,思路清晰,講波節奏亦好,在適當時候能作出適當的旁述和分析。
陳量祺Nicky Goal.com專欄作家
睇波年資:16年
最愛講波佬:林尚義(阿叔)
點解:阿叔講波有幽默感,但又不是亂噏,他曾經是球員,也能提供獨到的見解。
聾人「看」足球評述
今年世界盃,手語繙譯員Sergio Mendoza Nelson以手語演繹Ricky Martin主唱的世界盃主題曲《Vida》,並會收錄於官方大碟,藉以引起大家對聾人權益的關注。其實,世界有不少地方的足球賽都會特意請來專員以手語演繹國歌,然而卻沒有用手語評述球賽,甚至沒有電視台會直播手語繙譯。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聾人爭取手語評述之路可謂迂迴曲折。以英國為例,自1996年起廣播條例規定電視台有一半的節目須提供字幕或手語,而1999年已有人開發出虛擬人物「Simon」,一個手語電腦程式。不過,電視台加插一小格手語畫面,影響觀感甚至收視,甚少電視台為足球賽事或其他節目提供手語。而近數年隨着網上出現「Deaf TV channel」以手語繙譯世界盃賽事,以及有不少網上短片提供字幕,西方電視台亦減少為節目提供字幕。以美國為例,ESPN直播世界盃球賽同時直播現場手語繙譯,但CBS、CNN網上電視台連字幕都沒有。
但是,字幕是不足夠。像伍晃榮的一句「波係圓嘅」,看似是廢話,卻道盡球場變化萬千的道理。但在聾人的世界裏,就缺少了這一份共鳴。無論我們多費唇舌,手語導師Michael始終不明白「波係圓嘅」箇中真義。他說:「這是不合常理的。」因為手語是演繹句子含義,而非字義,「炒芥蘭」就是經常引起誤會的最佳例子。
足球評術手語
1. 波係圓嘅
解釋:足球賽事千變萬化。
2. 高章波
解釋:多形容後衞球員不但沒有解圍,卻賣弄自己球技。
3. 收山腳
解釋:一腳鏟起對方球員。
4. 彈琵琶
解釋:守門員抱不實足球,球滾入了龍門。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