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賺錢四大困局

新媒體賺錢四大困局

【財經專題】
說到「新媒體」,不少人也說不清「新」在何處。香港近年多間有新媒體先後崛起,暫時仍在燒錢狀態,未找到賺錢方程式,更被廣告界狠批未成氣候。本報今次訪問多位新媒體人,歸納出本地新媒體產業面對的四大難關。
記者:馮健鏗

一)社交平台敵友難分

戰爭期間,軍醫經常使用嗎啡為傷兵止痛,但一不小心,傷兵、軍醫卻會嗎啡成癮。發展新媒體,在facebook開專頁、YouTube上載影片可謂不二法門,好處是低成本、高效益,容易傳播資訊。但原來過份依賴社交平台,等同將辛苦營運得來的瀏覽量、用戶數據等互聯網的寶貴資源,拱手讓人,間接令廣告收入流失。
蘋果動新聞數碼策略總監勞敏琪表示,即使一間媒體的facebook專頁受歡迎,但自家網站流量少,廣告商只會投向facebook,「有啲傳媒至少將七成流量送咗畀佢哋」。
資深廣告人、The Bee Groups創辦人曾錦強表示,現時《蘋果》、TVB與Yahoo是線上廣告的首選,定位夠大眾化,坦言新媒體「未成氣候,立場太過鮮明,客未必鍾意」。

二)建立公信力需時間

「如果你冇橋,又好快燒晒啲彈藥,到你諗到點玩嘅時候已經太遲」。創業之初,善用資源是一大課題,網上媒體《主場新聞》、《852郵報》及《巴士的報》均承認資源、人手有限,難與傳統巨型媒體硬碰硬。投資規模最小的《852》便將定位放在「即時觀點(breaking views)」,搶佔新聞分析及評論的市場。
即使內容漸上軌道,新媒體另一難題,就是取得社會的認同,縱使《主場》、《852》和《巴士的報》皆由資深傳媒人所創辦,但現階段尚未得到「認可」,早前更遭政府新聞處剝奪採訪權利。《852》創辦人游清源相信,「如果主流媒體都要引述你,嗰個就係公信力所在啦,唔係多人like、多人睇就有」。

三)未做到與讀者互動

「每年有很多『全球十大最佳城市』調查,但網民真的感興趣嗎?《Buzzfeed》比較想知道,那些才是用戶心中的最佳城市。」Web 2.0年代講求互動性,單把內容搬到網上根本不能滿足用戶。網站《Buzzfeed》副總裁Scott Lamb認為,新傳媒不能單向傳播(one-way communication),應講求用戶參與(user engagement),不時在網絡世界搜羅題材,再包裝成小測驗、十大排名、訊息圖表。但香港各個新媒體,唯一法門似乎只有開放facebook留言,真正感興趣的網民,卻分佈在可「匿名」的討論區之中。

四)限數據衝擊瀏覽量

港人「低頭族」數目是亞洲之冠,但手機無限上網年代告終,用家也開始「慳住用」。通訊局統計數字顯示,自去年10月(取消無限上網後),客戶平均數據用量見頂回落,近五個月已回落13%,間接打擊用家上網睇片的習慣,開始懂得「揀嚟睇」。
以每日推出逾100條新聞短片的《動》為例,記者測試發現,以標準畫質計平均每條短片消耗5至10MB不等,5GB月費只能供用家觀看大約680條新聞短片,間接衝擊用家的瀏覽習慣。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