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民退保破產(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馬蘊冬) - 馬蘊冬

如果全民退保破產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馬蘊冬) - 馬蘊冬

走了二十年的全民退休保障(全民退保)計劃之路,近來又再一次被廣泛討論。慶幸尚有清醒的香港公民認識到全民退保有其弊端,但幾乎是一邊倒地認為只要把現在的強積金制度加以修正,全民退保實現有望:可以參考國外的發展成熟的福利制度,做到社會集體為未來投資,建立惠及每個香港公民的「未來基金」。
人都會老,或存錢防老,或養兒防老。隨着社會進步,個人養老有這三個弱點:壽命可能長於預期,年輕時未儲夠錢;由於現代經濟中金融危機時有發生,財富會因通脹而縮水;個體投資與社會投資的收益不同,顯然後者因規模效應分散投資而利潤率更高。社會養老存在的意義應是解決這三個風險,全民退保卻答非所問。
這是因為,全民退保的本質與私人養老沒有不同!還是年輕時大家存錢到強積金賬戶,年老時再大家取,可以看成跨代資源配置,也可看出社會的集體投資。(有人強調全民退保是後者而非前者,似乎在強調「投資」的收益性。事實上,社會福利性集體投資,沒有不輸錢的。)這樣來看,換一種「大家儲蓄大家領」的方式,還是要面對社會平均壽命比預期的長,或者通脹帶來的財富縮水兩個風險,即前面存進來的錢,到後期不夠花的問題。
硬要說全民退保有甚麼優勢,那無非是解決兩種個別現象:年輕時不懂儲蓄的人,或者不幸養了不孝子,但這畢竟是少數現象,私人慈善有能力解決。是的,聲勢浩大的全民退保計劃,竟然不僅不解決應該解決的事,反過來還可能鼓勵人揮霍,使傳統親情越來越淡漠——如果說這猜測沒有證據,那下面的社會養老的弊端可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有人說全民退保是集體為未來投資,我不能同意,這其實是公有制下「名義上人人所有,但其實人人沒有」。首先,養兒防老和存錢養老是有明確的產權界定,促使人們節儉和有計劃的投資;其次,由政府機構對集體的錢進行投資,不就是「我來投資別人的錢,賺的錢給別人花,我只拿工資」,其獲利動機本身就已經有很大問題,再加上行政壟斷的低效率,收益率長期來說一定是負值。當退休金到了償還不了之時,政府就會提取其他未退休者的社會保險賬戶裏的錢來支付,成了騙子。更有甚者,還會動用財政預算,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終究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或賣地的錢,中間環節又無端多養了本不需要的公務員職位,又間接推高了房價,各種損失不一而足,資源的浪費罄竹難書。
在某些人提倡香港應向外國學習以修正現存強積金制度的同時,由社會養老與福利引起的悲劇正在這些國家上演:社會保險入不敷出,只有靠財政彌補巨大的漏洞已經導致歐洲債務危機;各國都在推出法案延遲退休年齡;內地養老保險缺口已達天文數字;底特律如今有高達92億美元對兩個養老基金退休金與醫療福利拖欠的債務;香港強積金十年收益率是零!
全民退保一旦推行,就很難再被取消。想像一下,一代年輕人交了半生的保險金,當漏洞越來越大無以為繼時,政府宣佈這個制度破產,會有甚麼後果?也許全民退保制度是悲劇的真相已經被社會所知道,但民眾仍然不會接受它的破產——就算要破產也等到自己領完自己那一份再說!到那時,又會有多少謊言充斥耳邊,多少人被欺騙?!
香港真正老無所依之人畢竟是少數,私人的慈善行為也會照顧那些晚景淒涼之人。但是,正所謂養吾老不及人之老,中華民族一向推崇的勤儉、孝順正在被全民退保制度轉移,人們不再尊重這些寶貴的道德觀念。
筆者聽朋友講過一件小事:有一日,她去當地社保局辦事,聽到一個人說:「安仔是最好的,每個月準時存錢進我賬戶!」她以為那人的兒子叫「安仔」,便說:「你養了這麼一個孝順兒子!」對方卻回答她:「你也有安仔的啊?『安仔』不是我兒子,『安仔』是『X安公司』。」隨後一群老人家附和道:「有『安仔』好過有乖仔。」令人嘆息,再過幾十年,血緣和道德將不再被珍視,不養父母也不再受到強烈的社會譴責,道德倫理一旦缺失,就很難再找回來了。

馬蘊冬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