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飛蛾和蝴蝶經常被視為死者靈魂回到在生者身邊的象徵,中國傳統也有所謂的「頭七回魂」。港大社會科學學院訪問逾100名病人家屬,約25%受訪者於親人病逝一個月後,仍聽到對方與自己說話,亦有約兩成指見到逝世親人站在面前。學者指,本港的調查加上外國研究分析,可見「回魂經驗」並非罕見,但假如相關情況在喪親半年後仍存在,便需正視問題。
記者:陳凱迎
學院於2012年以問卷訪問106名舒緩治療病人家屬,發現受訪者無論在親人病逝一個月或七個月後,也有逾五成人經常或無時無刻地掛念死者。除了思念,更有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在病人死後一個月,仍聽到對方與自己說話。七個月後,有關比率仍有17%。另有約兩成人在病人死後一個月,仍見到對方站在自己面前,七個月後有關比率為9%。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周燕雯指,上述受訪者經驗與中國人所指的「回魂」類似。她曾分析多份外國研究,發現喪親者感覺親人回魂的經驗並非罕見,例如冰島一份研究發現100名受訪者中,59人曾見到逝世親友、24人聽到死者聲音,餘下的人曾觸摸到、聞到或感到死者存在。
周指,上述回魂經驗令喪親者與死者保持一種「相連感」,能舒緩他們思念死者的傷痛,對適應喪親生活有幫助,但倘若情況於喪親半年仍然存在,反有機會影響他們適應新生活,長遠也會引起情緒問題。
港人「怕死指數」下跌
周補充,上述調查對象中有六成人為逝世病人的子女,但相關調查結果未有反映受訪者與死者親密程度,會否增加出現回魂經驗的機會。該學院為了解回魂經驗對喪親者的影響,正招募更多喪親人士參與調查,詳情可瀏覽 http://zh.surveymonkey.com/s/CBSTUDYchi。
學院今年2至4月另以問卷訪問464人,了解他們對死亡的態度,當中八成人為59歲以下成年人,其餘為60歲或以上的長者。結果顯示,59歲以下的一群害怕死亡分數為3.42分,較07年同類調查的4.47分下跌;長者群組中,害怕死亡分數由07年的2.78分稍跌至今年2.68分。周燕雯估計,港人「怕死」情況改善,與本港加強宣傳生死教育有關。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