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近月成為票房毒藥,冇人炒、冇人講兼冇人睇。另一邊廂,超人荃灣新盤就算幾多缺點,準買家一樣咁包容,誰說樓市唔掂。一、兩個月前仍然唱衰樓市的業界及專家,周內齊齊轉軚,代理出嚟話寒冬變小陽春,轉勢在望。花旗年頭仍估樓價跌一成,立即反口見底跌唔落。去年底估今年樓市跌兩至三成的摩通,直言樓價不會大跌,大幅調高地產股目標價。
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原本沒有甚麼大礙,但軚已轉,理據卻欠奉,借用港視員工金句:「我哋輸得起,如果有道理。」半年前口口聲聲話未來供應會大增、息口會逐漸趨升,政府辣招礙入市,但半年後這些缺點卻不是缺點,說甚麼剛性需求多過供應、美國有序加息、香港仍是負利率、延長DSD豁免期變相局部撤辣等等。
未來供應量、美息走勢甚至建築成本高,這些都是既知的事實,何解同一樣事情,半年內專家卻有如此大差異的解讀,股榮想了又想,能自圓其說的,可能只有一種,以上原因與樓價,其實不存在因果關係,極其量只是用來凶人拋你的藉口,說白點,就是因果謬誤,未有充分證據下,便輕率斷定因果關係的不當推論。
同一個事實 不同的演繹
代理想做生意,會同賣家講美國即將加息,樓價會跌,減價走貨要緊;對住買家就用另一套口吻,美國明年中加息,低息上車最後機會。分析員都是一樣。
近年報告似乎有點本末倒置,先有立場然後推論原因,而非有原因,然後推斷出結果。他們認為地產股唔掂,有了立場,然後判斷樓市亦會PK,點解地產會PK,就羅列出上述已知的事實。到了地產股轉勢,要轉軚,唯有講樓市唔會PK,同樣也是列出根本上沒有改變的事實,只是演繹方法不同。
事實擺在眼前,港樓好貴,但在長年超低息環境下,兩極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一係買家叠水有實力,買完一間又一間;一係連一間首期都畀唔起,或者過唔到壓力測試。目前六成業主已「供斷」物業,中小型樓劈來劈去,高開市價走,頂盡「減條毛」益下你。從賣家角度,根本上沒有誘因要豪畀你。新盤市價開,「關我乜事」;新地皮平賣,「發展商會益你咩」;明年加息,「真係加先算啦」。
過去幾次樓市大調整,原因一定唔係「阿媽係女人」的事實。雖然唔知幾時爆,但當大淡友也投降轉軚時,可能是一個較好訊號或啟示,樓市真的「熊出沒注意」。
投資銀行巴克萊三年前開始唱淡本港樓市,三年間起碼發表六份以上報告,估樓價喪跌最多45%,結果中原指數期內反而上升兩成。去年8月由大好友變為大淡友的陸東,估未來兩年樓價跌一半,今年就估樓價跌10%至15%。當兩個城中超級大淡友也棄械投降之時,樓市大跌應該不遠矣!
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ammerout.hk
立即更新《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iOS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