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兇手的父母以後怎樣面對一切? - 康婷

愛的覺度:兇手的父母以後怎樣面對一切? - 康婷

最近看到接二連三的新聞都是關於年輕人在公眾場所大開殺戒,先有台北捷運站持刀斬人,再有南加州校園槍擊案,傷害了很多無辜的人與及他們的家庭,到底兇手一生經歷了甚麼才走上這條不歸路?每個兇手也有他們的故事,雖然各媒體已報道了很多關於兇手的成長路程,殺人動機,和行凶當天的精神狀況,但畢竟只有當事人才清楚真正原因。南加州校園槍擊案的兇手在事發前寫了137頁關於自己的故事,從他的筆觸裏看到他的抑鬱和憤怒其實在小時候已經開始長芽。
這些案件讓我聯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套美國電影,名為《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當時看完電影我心裏非常不舒服,題材讓我感到很灰很黑暗。故事內容是關於一個校園兇殺案的兇手和他成長的點滴,角度是專注在兇手媽媽怎樣在案發後生活下去,並從她的回憶描述一家四口以前的生活,電影一開始兇手已經在監獄內,媽媽探這位兒子之時看到他是木無表情毫無悔意。其實從這位媽媽的記憶中,她們兩夫婦原本很恩愛,丈夫性格樂觀可愛,她自己是一位成功的旅遊作家,生了兒子後便專注在家庭上。兒子從小已經很冷酷,令媽媽很難和他建立親密關係,再加上生了活潑可愛的小女兒後就更令媽媽疏遠兒子,而他的性格也就變得越來越怪癖。媽媽因為在家的時間較丈夫多,她看到兒子有種喜愛傷害小東西的癖好,例如弄傷小貓的眼睛,當與丈夫訴說她的擔心恐懼,都被丈夫責罵她太偏心,這只是兒子成長過程。兒子在校園兇殺案之前,竟在家中先殺掉爸爸和妹妹,案發後媽媽便從此過着孤單的生活,外出的時候突然會有陌生人打她一下或吐口水在她身上,絕對是一套悲劇。
作為一個媽媽,我不敢想像在現實的案件中,兇手的父母有何感受?實在難以想像,不但背負沒教好孩子的責備,更要承擔害死人家孩子的罪名,但除了無奈和難過,還能怎樣?就算返回電影的片段,也不能從任何單一的事件預計將來所發生的悲劇,唯一讓我體會到的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每一刻也重要,每個小片段加起來便是他一生的寫照。所以作為媽媽,我不會輕視與孩子相處的時刻,若每個月無理取鬧孩子一次,在父母而言好像是很「間中」的一件事,但一年加起來便是12次,在孩子整個小學階段就等於一共發生了72次,在一個人身上發生72次類似事情,自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構成的破壞力更是無法估計。
孩子待在家中不外出,不跟朋友玩並不代表安然無恙,不代表他「乖」,他心裏快樂嗎?情緒健康嗎?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友好關係,建立健康的溝通渠道,讓他知道在外無論經歷多少傷痛,被人拒絕多少次,也可以回到家中找到父母的愛、安慰和支持。

康 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


【壹錘定音】6月4日早上8點開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lishow

立即更新Android《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