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戰時的盟國領袖將聚首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海岸,慶祝諾曼第登陸七十周年。作為主人家的法國總統奧朗德當然忙個不可開交,有多場雙邊會議,還要跟美、俄兩國總統分別進餐。俄國新沙皇普京也沒有放軟手腳,借出席儀式之機擺強國領袖姿態,一方面早早商定跟英、法元首會談,另一方面則冷待新當選的烏克蘭總統波洛申科及美國總統奧巴馬,遲遲不願安排任何正式會晤。可以說,諾曼第灘頭從七十年前的激烈軍事戰場變成今天外交角力的場所;只是,當年一條心對抗強敵德國的西方盟國今天面對俄羅斯時卻各有算盤。這樣的改變放在諾曼第這個場景,委實充滿諷刺的味道。
對戰爭特別是二戰史有興趣的人都會記得諾曼第登陸戰,還會知道它是史上最龐大的登陸戰。整個戰役出動船艦接近七千艘,船員水手近20萬人,6月6日當天(Deliverance Day)共有十八萬軍隊登陸,隨後大半個月更有八十多萬軍隊經諾曼第海岸投入歐洲西線戰場,協助解放法國及直搗納粹德國老巢。
除了軍事上的重要意義外,諾曼第登陸戰在政治上也有重要象徵意義。整個軍事行動參與的盟國數目眾多,美、英、加、波蘭、法國、挪威、荷蘭、比利時都有,活脫脫就是後來北約軍事同盟的「元祖」雛形。而各國軍隊接受統一軍令,配合整體策略而行,更是後來北約統一指揮體系的藍本。換言之,諾曼第之役見證了西方軍事同盟的藍本,也見證了美國對歐洲安全事務的全面參與。
七十年後的今天,在紀念Operation Overlord(諾曼第登陸的代號)的時候,西方陣營卻少了那份同心同德的意味,反而各自為政,無法在烏克蘭危機中向俄羅斯發出更大的壓力,並讓普京來個逐個擊破,玩弄於股掌中。
應該看到,俄羅斯雖然口口聲聲尊重烏克蘭總統大選的結果,又表示無意吞併烏克蘭其他地方;實情是受俄羅斯支持甚至武裝的民兵從未停止分裂活動。即使選出了新的合法政府也不予承認,反而變本加厲的以武力反抗政府軍、警察,製造分裂的事實。這樣的做法跟俄國直接吞併根本沒有多少分別。
面對俄羅斯如此欺凌鄰國,面對俄羅斯積極把勢力向西推進以重拾蘇聯時期的影響力,西方陣營包括北約及歐盟,理應擺出更強硬的姿態,以統一戰線與之周旋,必要時實施更大規模的政治經濟制裁,好挫折俄羅斯及普京的氣燄。
事實上,正如已故俄國問題專家George Kennan強調,俄國領袖只懂得拳頭這種語言,只會向實力低頭,甚麼國際法、道德或理論說教都是不管用的。偏偏就在這關頭,西方盟國卻各自為政,拿不出一個統一及強硬的對策來。英、法、德更試圖以自己的方法或外交手腕處理問題,沒有跟作為龍頭的美國好好協調。對普京來說,少了美國的歐洲「強國」各有各的缺陷,不足為患,也拿不出甚麼板斧來逼他就範。更何況法國政府還希望出售武器予俄國的事可以順利落實,英國則在歐盟沒有多少影響力,德國政界則對俄羅斯出奇地親厚,不願積極追究。結果是,只有美國喊制裁喊得最響,也較積極拿出多點錢及軍隊協防東歐,西歐強國則各自為政,跟美國保持距離。
今次諾曼第外交戰,勝的顯然又是普京大帝。
盧峯
資深傳媒人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lishow
立即更新Android《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