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有其他客源(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旅遊業有其他客源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政府放風打算削減兩成自由行,普羅市民歡呼叫好,旅遊及零售業則呼天搶地,討論再一次陷於矛盾對立的狀態,無助解決今次的議題,也虛耗社會成本。兩邊的焦點仍糾纏於中國遊客該多或少,對旅遊業和零售業產生的影響和由此衍生的所謂經濟問題,就陷入死胡同當中。要解決這個公共議題,必須跳出這個框框。
旅發局年報、立法會秘書處簡報等的數據,中國遊客比例從2004年的54%升至去年的75%;「自由行」簽證訪港對比旅客總數的比例,由20%攀升至50%;不過夜的比例更由5.4%暴升六倍至32%。再加上他們的消費金額佔零售業總銷售額的比例由14.1%上升至34%,和零售店舖類別的變化,清楚引證過量中國遊客(包括自由行)帶來的社會怨氣的因由,早就應該撥亂反正。削減兩成自由行涉及的旅客數目大約500萬,對比去年訪港旅客總數5,400萬也不過是一成左右。從整體旅遊業層面衡量,根本不足為懼。
零售業作為既得利益者,以擔憂從業員生計問題作為反對削減的理據主調,算是忌諱於坊間一片反自由行的情緒,但也是這議題的矛盾所在。提出營商和就業角度的論點,就是解決的基礎方向。
從學術角度,零售業不過是旅遊業附帶行業的其中一個範疇,嚴格而言,只有「大部份最終收益」留在本地,例如本地製造衣服、手工藝品,才能歸入旅遊業收益。自由行旅客購買的貨品絕大部份是從外國入口香港,根本不應把這些計算在內。旅發局一直連購買尿片、奶粉、手提電話、零食等也納入旅遊業收益是絕對錯誤的做法;但不納入計算,又如何使中國旅客的消費高於其他客源,形成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要依賴中國的輿論手段呢!而且,特區政府一直以來只強調零售業與旅遊業的掛鈎關係,這絕對超錯的觀念誤導港人相信「無咗自由行香港經濟將一蹶不振」,證明當前的矛盾使市民進退兩難,是特區政府一手造成。
從實際營商角度,絕大部份零售業務擴充,是中國旅客數目過高所致;但因而引起大量社會問題,兩者均不容否定。即使排除這方面的影響,回到2002年未有自由行的日子(撇除亞洲金融風暴的時期),商戶可有經營困難嗎?現在於這些店舖工作的員工,他們沒法維生嗎?因為削減自由行商號得收縮經營,說成「打回原形」該是更貼切。
而從社會秩序角度,中國遊客的消費習慣導致金舖、藥房、電子產品、名牌衣飾店氾濫成災,經濟活動出現嚴重傾側。削減自由行使這些行業出現收縮,但相反地卻是其他行業,特別是受自由行導致租金飛升而結業的商戶,有重新發展的機會。這不只是普羅港人渴望出現的結果,也是重整經濟結構必須的過程。
目前爭論的最大盲點,正是忘記了旅遊業可有其他國家的客源,或許是因為政府多年來指歐美日本經濟不景而減少外遊意欲,向市民洗腦而致。翻查鄰近的台灣、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的數據,歐美日本旅客人數和消費都穩定,甚至有所增長。日本、北美、歐洲往這幾國的機票,和當地酒店、餐飲價格也會比香港的高,要是「經濟不景而不欲外遊」,為何還會花費更多往該處而不選擇來香港?清楚證明特區政府、旅發局多年來欺騙市民。
由此可見,只要迫令特區政府和旅發局改變旅遊政策,重新向過去刻意忽略的市場採取合適的推廣手法,客源問題就得到解決。零售業收縮而出現的就業問題,就要產業重整去解決。而針對旅遊業,大可推動本土特色的手工藝、文化產品製作和銷售。至於依賴中國客源但影響香港聲譽的經營者和從業員,例如「劏客團」的旅行社東主、「刀手」、店員,可透過培訓糾正其觀念和提高專業水平,以應付捲土重來的歐美日本、東南亞旅客。
最後,中國經濟走向負面的消息甚囂塵上;本港零售業也表示5.1黃金周的生意下跌,更有報道指中國的地產商拖欠中原地產逾20億佣金。可見即使不削減自由行,本港旅遊業和零售業也必定將受到衝擊。繼續糾纏於中國旅客根本於事無補,該趁大亂局還未至,迫令特區政府改變旅遊政策,以準備應付旅遊業將發生的變化而受影響的就業問題。

作者畢業於黃克競工業學院旅遊系,持有國際航空協會(IATA)認可的旅遊、票務專業證書,曾從事旅遊業逾十年,工作範疇包括票務、行程策劃、入境旅遊統籌、導遊、旅遊車司機等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lishow

立即更新Android《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