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歷史有功 - 左丁山

香港記者歷史有功 - 左丁山

俗語話十年人事幾番新,何況二十五年?六月四日重閱1989年9月出版嘅「人民不會忘記」及「採訪六四的烙印」,剩係睇吓啲編者作者名字(64人加23人,大部份重叠),已令人感慨,人物角色的轉換,因有文字紀錄留下,不能轉變當年的回憶。
「人民不會忘記」由64位記者記述天安門事件,第一篇係「校園內外.蓄勢待發」,作者范卓雲與潘潔,范卓雲當時係「信報」記者,現在係十分著名嘅投資分析/策略師,任職於瑞士信貸嘅財富管理部門,潘潔當時係「亞洲周刊」記者,曾蔭權特首年代嘅環境局副局長,後來當了官嘅還有文匯報記者陳建平(與陳寶珣、蔡淑芳合寫「軍隊屠城,死傷無數」),在董特首時期,陳建平在特首辦公室負責與中聯辦及內地聯絡,做了高級行政人員嘅有盧永雄,當年任職信報後曾任星島日報集團行政總裁,現與星島創辦網報「巴士的」,佢寫了不止一篇,其中一篇叫做「白色恐怖,顛沛流離」。在採訪「六四的烙印」一書中,一位記者邱誠武(英文虎報),係現任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佢寫咗一篇「就義前的最後一照」!另一位曾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嘅梁鳳儀,當年係「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寫了一篇「預防謎裏有刀藏」。
「烙印」一書嘅主編係劉銳紹,當年係「文匯報」一名猛將,1990年十月出版此書時,劉銳紹寫序,已有一段讀之令人不安嘅言詞:「本來,去年(1989)收到這些稿件時,所有作者都是署真名發表的。他們義無反顧,要以親身感受的現身說法,把所見所聞,所哀所痛,毫無保留地在讀者眼前和盤托出。用真名發表,會更加深這一片真。不過,經過一年後,情況有所變化,北京對香港的壓力不斷增加……署真名文章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想不到六四之後一年的今天,用真名發表文章已經要拿出用真名的勇氣;對記者,對真話的壓力已經提早十年來到香港,新聞界該如何自持呢?」好彩,大部份「烙印」嘅記者,還是敢用真名,包括譚衞兒、羅綺萍、蔡佩兒、羅輝、蔡詠梅、陳潤芝等等。1990年已有「壓力」情況,2014年當然更加河蟹,可以慶幸嘅係,就因為香港報刊(包括文匯報)及記者在1989年春夏之交敢寫下真話,拍攝現場圖片,留諸後世,將來寫中國這段歷史嘅人,無論是否共產黨,總不能視而不見,膽敢忽略之。

【壹錘定音】星期一至五,早上8點開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lishow

立即更新Android《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