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倒下25年 柏林命運對倒

圍牆倒下25年 柏林命運對倒

維基百科有篇條目,叫Revolutions of 1989,詳載天安門大屠殺,以及東歐變天。幾乎忘記,25年前,北京、格但斯克、柏林、布達佩斯……空氣裏同樣醞釀改變的希望。只是25年前的今天,電視傳來北京屠城的畫面;跟五個月後,柏林狂歡的青年,用鎚子一下一下拆掉圍牆的影像,對比何其強烈。25年後,我們依舊只能在我城,手執燭光,對抗越來越多教人齒冷的謊言;在柏林,圍牆遺址前不僅站了留影的遊客,還有來銘記歷史的學生,全城都在慶祝象徵壓迫的圍牆倒下25年。眼下的柏林,像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的鏡像,命運的對倒。
記者、攝影:郭瑋瑋

保留得最完整的一段柏林圍牆East Side Gallery,請來118個藝術家在牆上畫畫,成為柏林必遊景點。

這幾個德國黑森州(Hessen)來旅行的女孩,在East Side Gallery前跳起留影。

Peter試了三次,終在23歲時逃走到西柏林。

Nordbahnhof是東柏林其中一個Ghost Station,只讓西柏林列車通過,不讓東柏林人使用。

走一段柏林圍牆 East Side Gallery

這是我第三次來柏林。每次來,都有到圍牆相關的景點;但這一次特別不同:我跟由東柏林逃到西柏林的導遊Peter一起來。今年59歲的他,23歲時成功逃脫,之後輾轉到巴黎和美國生活,最後又回到老家。一如其他遊客和德國學生,我的「柏林圍牆主題遊」起點,是柏林圍牆遺址Berlin Wall Memorial所在的Bernauer Strasse。柏林圍牆曾經沿這條街,圍起西柏林。Peter告訴我,邊界上本來有座公寓,許多人在圍牆興建期間,由住宅的窗戶逃到西方;後來東德政府索性用磚封堵全部窗口。一個分裂的城巿,荒誕不只於此,Peter帶我去Nordbahnhof車站,看Ghost Station展覽:柏林的地鐵早建於冷戰前,東西分隔後,西柏林幾條穿越南北的地鐵線,須經過東柏林某些車站;這些站不許東柏林人進入,有軍警嚴防,列車也只會飛站。展覽播放着列車在警衞前經過的片段,Peter說,應該是圍牆倒下後不久拍的,他們神情多詭異。接着我們爬上觀景樓,看遺址保留一小段的圍牆──所謂圍牆,原來是個森嚴的邊防設施,由兩層水泥牆打造,中間是無人地帶,除了有軍警巡邏,還建有瞭望塔。「駐守邊境的東德警衞,有權開槍打死企圖逃到西柏林的人。興建圍牆到它倒下的28年間,就有最少136人在逃走時遇害。」或者Peter把這番話說過太多次,從他語氣裏絲毫不能察覺,他本來有可能是紀念碑上其中一個死者。
Peter早有出走的決心。他家裏一直有聽西方的電台、看西方的電視(東德當年大部份地區,都能收聽收看)。「我最愛RIAS(美國在西柏林創辦的廣播公司),它的音樂最棒,因為它我才認識The Rolling Stones。」我們暫避驟雨時,他邊喝着熱朱古力邊說。「打從15歲開始,我就想出走西方,我不要別人來告訴我要怎樣過活。」第一次企圖穿過邊防鬆散的油田事敗,被關進青年懲戒所兩年;第二次跟朋友Andreas,經邊境的醫院翻過圍牆,對方中途驚動了警衞,只好放棄;第三次跟另一個朋友、當時已懷身孕的Ude,計劃游過施普雷河(Spree River)。「我們等天氣壞、視野差的日子行動。一天雷雨交加,我在Alexanderplatz的咖啡座跟朋友談天,Ude來找我,我馬上明白了,跟朋友說再見,只是他們不知道,這可是永別。」入黑後,他們便行動;跳進水,有艘巡邏艇,開着燈駛過。「它竟沒有停下,像沒發現我們。我們趕快游到西柏林一個碼頭邊,Ude居然說沒力氣上岸。我記得我臭罵她一頓,她卻說我對她講,你上不來,我會陪你。」記憶裏沒有事實,只有我們願意相信的故事。Peter帶我沿着1.3公里、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柏林圍牆East Side Gallery,走到他當年「抵壘」的碼頭對岸。「我們還是成功上岸,走到Kreuzberg最近碼頭的一座公寓,按了一家姓Strauss的門鈴。他們一看就知我們是東德難民,馬上讓我們入屋,高興得把男裝浴袍給Ude,把女裝的給我。」就這樣,兩人成為1970年代、每年成功逃走800多人中的其中兩人。
投奔西方11年後,Peter在三藩巿家中的電視,看到柏林圍牆倒下的一幕。「我是第二天早上,讀《三藩巿紀事報》,才哭了出來。看電視的感覺不真實,像看電影。」幾天後,他買機票回到柏林,跟最終也成功逃到西柏林的Andreas見面。「他那時在Kreuzberg一家酒吧工作,說圍牆塌下那晚,東德人像喪屍一樣走進來,問他們要啤酒。老闆本也是東德人,他馬上跟所有人說不用埋單,拉上大閘,叫了三架的士,把車尾箱塞滿香檳,開到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頭幾天,東柏林頓變空城,人們都走到西柏林看商店櫥窗,像到博物館一樣,嘖嘖稱奇。」共產極權最終隨圍牆崩塌,Peter也許老早不必冒死逃脫。「但假如我沒走,我也許會借酒澆愁,甚至了結生命。我認識的人當中,就有8個人自殺。」只是東西德統一後,有些失去鐵飯碗的東德人,卻懷念起大鑊飯的日子,德國人稱之為Ostalgie,是德文「東方」(Ost)和「懷緬」(Nostalgie)的混合體。「這些人渴望西方豐裕的物質,卻不習慣沒有人為他們生活作主。我最受不了這種人。」

柏林圍牆遺址的紀念碑,貼上廿多年來企圖逃往西邊的遇害者照片。

東西柏林部份地方以施普雷河為界,Peter當年就是渡河逃到西柏林。

現存的柏林圍牆仍然是個森嚴的防衞設施,由兩道牆、中間的無人地帶和守衞塔組成。

Berlin Wall Memorial

http://www.berliner-mauer-gedenkstaette.de/en

East Side Gallery

http://www.eastsidegallery-berlin.de

東德窮風流的味道 DDR Museum Restaurant Domklause

其實未吃過鐵幕苦頭的人,才是最易患Ostalgie──像我這樣的遊客,看過電影《Goodbye, Lenin!》之後,都對東德的生活好奇不已。這天我便到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的餐廳DDR Museum Restaurant Domklause,吃一頓東德/東柏林飯。打開餐牌,幾乎每頁都有註解:像Kefwurst相當於熱狗,Grilleta等於漢堡包。「在社會主義的東德,不能出現hot dog、hamburger這些資本主義名詞,餐廳便創作了這些代名詞。」博物館和餐廳的公關Melanie解釋。還有另一搞鬼地方,是餐牌上某些標價貴一點、較fancy的菜式旁會蓋上"Ham wa nich!"字眼,即是「冇啦!」。「這句德文其實很不客氣,因為以前東德餐廳的侍應都很兇。我們以此跟客人開玩笑,餐廳根本沒有供應這些菜式。」餐廳經理Kim補充。他說他們大概三、四成顧客,都是來自前東德的老人:「像旁邊這一枱便是。」Kim瞄向我右邊那桌客人說。「他們老愛開同一個玩笑:『我能付東德馬克嗎?』有的連鈔票都帶了來!」到底他們懷念的東德菜,跟西德的有何不同?「東德物資匱乏,像海鮮、牛肉、香蕉這些食材很難找到,主婦和廚師只好用僅有的簡單材料,像意粉、豬肉、香腸,盡量發揮。」像西德也有牛仔肉配蘑菇汁,東德版則變成吉列午餐肉配茄汁意粉;焗蘋果圈本來平平無奇,但配了雲呢拿汁和桑莓醬又美侖美奐。我有點明白,為甚麼東德人會懷念這些「窮風流」的味道。

東德博物館餐廳把這幅《讚美共產主義》的壁畫,由前東德的統計處搬了過來。

東德版Jagerschnitzel $89
把牛仔肉換成吉列午餐肉,蘑菇汁變成茄汁。

焗蘋果圈 $44
材料尋常,配了云呢拿汁和桑莓醬,賣相和味道卻相當不俗。

DDR Museum Restaurant Domklause

http://www.ddr-restaurant.de/en

舊機場讓人覺得渺小 Tempelhofer Freiheit

東德人雖然沒有五花八門的食物,總算不用捱餓;倒是西柏林的人,經歷過幾乎斷電斷糧的日子。西柏林是個位於東德的「孤島」;要去西柏林,必須先踏足東德土地。納粹德軍投降三年後,蘇聯與美、英陣營因為德國的貨幣改革鬧翻,蘇聯隨即在1948年6月封鎖所有通往西柏林的水陸交通,美、英決定使用唯一開放的途徑──飛機空投支援,史稱柏林空投(Berlin Airlift)。蘇聯封鎖西柏林期間,美、英空運了約210萬噸用來發電的煤炭、食物等物資到西柏林,高峯期一小時有58班機升降。「這是跟二戰完全不同的任務,接到命令時我很開心。」剛好來出席西柏林封鎖結束65周年、已經94歲的美國老兵Chuck說。「不過之後就成為苦差了,真的飛得太密。」他還跟我們分享許多軼事:飛機降落和再起飛之間的15分鐘,會有德國美女送熱狗來慰勞他們;美軍著名的「糖果炸彈」,是用絲造的手帕縫成降傘,綁在朱古力包裹上,空投給小孩。「有個女孩接『炸彈』後,把手帕縫成內褲,但洗不掉『請歸還Tempelhofer機場』的印章!」
柏林空投讓美英軍機升降的Tempelhofer機場,在2008年關閉後,成為公園。納粹德國在1930年代開始打造的機場大樓,則只供導賞團參觀。我便跟導遊Stefan,穿越這座長1.2公里、一度是全歐最大的航站。「納粹黨就是愛這種教人覺得渺小的建築。他們本來還想在機場邊建一個可容8萬人的體育館,讓人看航天表演!」只是未開工,二戰就爆發。機場在戰後,成為軍民兩用機場,一半地方由美軍佔用。「你在外面看到那座白色塔,是美國國家安全局1984年興建,用來竊聽方圓400公里的電話。」斯諾登1歲那年原來已有這種事!機場大樓現在部份租出作寫字樓,部份用來舉辦大型活動。到訪時,柏林巿民還未投票,決定要不要進一步發展機場;Stefan有點無奈:「未投票,連一棵樹都不能種,一張長凳都不能擺。」結果,柏林人否決發展,Stefan大概很失望,但我想他會尊重,這是民主的決定。
除了機場公園,西柏林的新去處,還有Bikini Berlin。這個新商場位於柏林動物園旁的1950年代受保護建築群,因其雙層結構,令柏林人想起兩件頭的比堅尼,因此得名。商場花了四年時間整修,今年4月才初步開幕,最大賣點是開放公眾的天台花園,以及中庭19個「木箱」,以短期租約出租,保持新鮮感。個人認為現時「木箱」店舖的質素平平,無甚看頭;最值得欣賞的,始終是建築,和附設的設計酒店25hours頂層、主打以色列/地中海菜式的餐廳Neni,窗外是公園的樹林,窗內是翠意盎然的裝修。圍牆倒下後的柏林就是這樣,每次去,都有新去處新發現。

Tempelhofer機場跑道部份現為公園,機場大樓則用作寫字樓和活動場地。

Bikini商場天台花園設露天茶座,最宜曬太陽。

94歲的Chuck(中)和兩位戰友,特地由美國來柏林出席柏林空投紀念活動。

納粹時期建造的機場大樓,刻意營造讓人感到渺小的感覺。

Tempelhofer Freiheit

http://www.tempelhoferfreiheit.de/en
機場大樓導賞團,星期六3pm及星期日2pm舉行,票價$137

Bikini Berlin

https://www.bikiniberlin.de

8,000氦氣球光牆 紀念25周年

2009年11月9日、圍牆倒下20周年當天,巿政府在原址推倒1,000塊巨型骨牌,「重現」歷史時刻;今年也有一系列的紀念展覽和活動,最矚目的是11月7至9日亮起的燈光裝置──柏林巿中心將有一條12公里長、以8,000個發光氦氣球組成的「圍牆」,讓人沿路重溯;天氣好的話,這道「光牆」在太空也能觀測到。紀念日當天,當局會在五個地點把氣球放上天空,象徵圍牆塌下。

活動網頁: http://www.visitberlin.de/en/event/11-09-2014/25-years-fall-of-the-berlin-wall

從隔離到自由

1945

納粹戰敗,蘇聯紅軍取下柏林,把東面劃為蘇聯管轄,西面則由美、英、法三國管理。

1948-9

蘇聯封鎖通往西柏林的陸路交通,美、英等盟軍空運物資到西柏林。

1949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成立。

1961

鑑於逃往西柏林的人日增,東德士兵封鎖東西柏林邊境,初時先圍起鐵絲網,後以圍牆、警衞塔等隔開東西柏林。

1973

東西德建交

1987

美國總統列根訪西柏林,呼籲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拆掉圍牆。

1989

匈牙利5月開放與奧地利邊境,大量東德人由此投奔西德;11月4日,東柏林百萬人示威,東德政府下台;11月9日東德民眾到圍牆前要求越過邊境,軍警沒有阻止,成千上萬群眾翻牆到西柏林,並拆牆慶祝。

Travel Memo:德國柏林

機票:漢莎航空由香港經法蘭克福或慕尼黑往柏林,票價$4,200起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免簽證,查詢:2105 8788(德國領事館)

匯率:1歐元約兌10.6港元(文中價格已折算為港元)

鳴謝︰

德國國家旅遊局
http://www.germany.travel

柏林旅遊局
http://www.visitberlin.de

漢莎航空
http://www.lufthansa.com/hk

【壹錘定音】6月4日早上8點開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livestream/channel/lishow

立即更新Android《蘋果動新聞》app
https://bitly.com/appledailyandroi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