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天安門母親一代垂垂老矣,走在為兒女討回公道的路上,揮不去思念、揮不去哀怨。25年了,天安門廣場一代各奔東西,走在爭取民主自由的路上,揮不去傷痛、揮不去激憤。25年了,天安門遺孤一代風華正茂,走在烏雲籠罩前程的路上,揮不去壓抑、揮不去渴望。
25年了,「六四」三代人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際遇、不一樣的心境,但一樣走出了孤單、一樣走出了恐懼。因為母親們的團結、親歷者的吶喊、遺孤們的感恩,凝聚成不可割裂的力量;因為國內外的聲援、抗爭、扶助從未停息,形成對屠夫和獨裁者的震懾;因為香港維園的「六四」燭光從未熄滅,在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地方溫暖着「六四」三代人。
25年了,「六四」三代人齊齊發聲,他們的控訴,他們的追憶,他們的思念,時時讓中共當局恐懼、讓中共當局抓狂。馬雪琴,北京天安門母親中的一員,女兒死在去探望奶奶後回家的路上。她說:「這些有出息的孩子白白死了,不是死一個兩個,是幾百人。他(中共)想抹是抹不掉的,這歷史是抹不掉的。」祝枝弟,86歲的安徽醫生,兒子死在北京的「六四」鎮壓。她說:「我們現在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堅強活着,一定要看到平反。」年邁的母親們的信念,打動不了冷血的中共高官,但會觸動打倒獨裁政權的心聲和力量。
唐路,當年天安門廣場的示威者。她曾逃避,不想揭開親歷廣場鎮壓的傷疤,但現在不想再迴避說出真相的責任。她說:「現在我要公開說,我一定要站出來。」孔慶東,當年天安門廣場的示威者,如今是北京大學教授、毛左陣營的大將。他在新浪微博上痛斥,「六四」是「你們(解放軍)血腥開槍掃射人民群眾」。不管是學運領袖,還是廣場上的普通人,也不分左派、右派,只要良知還存,就不容中共隱瞞、竄改「六四」真相。
欒玥甌,父親死在北京長安街的彈雨中。她後來得到「六四」遺孤助學金資助,並到美國求學、安家。她說:「母親逐漸的讓我知曉,我們並不是一直都這樣孤單着,擔憂着,恐懼着,有這樣一群人為了像我們這樣破碎的家庭一直在默默的關注着,牽掛着,付出着,奉獻着。」
32名接受「六四」遺孤助學金資助的遺孤,誰不曾想像普通的孩子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誰不想像欒玥甌那樣有自由、安全的生活?21名被中共當局通緝的學運領袖,如今流亡海外的無法回國侍奉雙親,留在國內的無法享有自由人權,當年的高自聯常委馬少方質問:「究竟還要多少時間,冤魂才能得以安息?國家真正走上大家渴望的人人自由、有人權、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走出孤單、走出恐懼的「六四」三代人,渴望見到「六四」平反,渴望見到國家走向民主、法治。恰恰相反的是,中共領導人也經歷了三代,從「六四」受益者江澤民、李鵬,到曾勾起海內外「胡溫新政」幻想的胡錦濤、溫家寶,再到正製造「中國夢」的習近平、李克強,他們對「六四」的恐懼、對「六四」三代人的恐懼,與日俱增。一個貪腐的獨裁政權,只能靠瘋狂鎮壓國內民眾的異議聲音,靠剝奪香港人的普選權力,以稍稍掩飾內心的恐懼,以苟延殘喘,又怎能逃避走向覆滅之路?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
【壹錘定音 . 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 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