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之際在湖南長沙;如果在家,如果阿媽在生,這上下,端午前,家中最後幾底裹糭經過好幾小時大火滾煲,是時候出爐。見報日:農曆五月初六,端午後一天,兩年前的下午,母親往生。阿媽先走一步,家中裹糭責任交由姑姐、大姐。過去曾經嘗過鄧伯母每年循老例大爐大灶煲出靚糭的朋友,如今自製或託專人整糭,都了解阿媽不在,家中鄉下人傳統糭事大不如前,念前因;眾人施予,這個五、六隻,那個三、四隻……加在一起,那糭子數量早已超過自己腸肚可以承受!收到愛心糭子總的快樂,親朋戚友對我記掛、對鄧伯母惦念,窩心!
那時阿爺健在,爸爸壯年,每逢端午前沒有兩個月,起碼一個多月;清明之後,家中老少,揀米的揀米(挑出粘米,純餘糯米)、炒花生的炒花生、浸綠豆的浸綠豆、浸泡糭葉的浸泡糭葉、以砂糖調料醃製豬肉、分隔鴨蛋白及黃、蒸風栗冬菇乾瑤柱、浸泡紅豆……工工皆精,攰得人仰馬翻,阿媽樂此不疲;她胞妹,我姨母常調侃她親姊:不嫌煩,就愛煮食,尤其節日不同各式傳統糕餅點心!由此得見,如果我媽自5歲(我相信她會,以她肩挑重擔的態度,開始家務勞作極可能始自極幼之年)開始學習、侍候外婆各式幹活,直至辭世83歲,起碼堅守家務、尤其煮食七十多年,那裹糭手藝方圓一帶,敢膽說句:無匹!以上各式準備裹糭細則,無一項可與調製鹼水糭比!
起碼一年時間以上,燒禾稈灰,以埕塞灰,以水滲透製梘,一點一滴的答,沒得急,途中天氣濕乾全皆影響,待金黃琥珀色澤𤩹水呈現,才告鬆一口氣;下來仍須看糯米配合與否?直至糭成,由阿爺、爸爸試過;評論:過淡、過嚡、過濃。當然好評以「濃淡相宜,入口潤滑,氣味精準」讓阿媽忐忑情緒得以釋放!童年的我們怎會明白阿媽對鹼水糭的期許?不同今天坊間以蓮蓉、紅豆沙各式香甜作內容得以瞞天過海,我鹼水糭純米,米中間以香骨(拜神香中間染紅的竹籤)插入,一抹滲透似的紅雲唯一之點綴;出品水平純靠鹼水、米、與煲功決定,評判為口尖的家翁與良人。歲月洗禮,成熟時節忽爾來臨,終於嘗得看似無味甚而刺鼻,實質味道層層有別,深度品味才算成人!
母親去後,無人持家釀製高層次鹼水啦,阿媽不用再為鹼水糭忐忑,惜那極品已成絕響!
【壹錘定音.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