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少數族裔因語言和文化差異,即使在港土生土長仍難融入社會,有團體辦興趣班,讓南亞裔學童透過製作紙模型,以及到中環和香港仔等地考察,了解香港從漁村走向商業城市的過程和舞獅等傳統文化。
「想成為真正香港人」
9歲巴基斯坦裔女童Isha,害羞地捧着親手製作的獅頭模型,向記者介紹作品與傳統舞獅一樣代表「好運」,頭上金色髻子是仿製真正獅頭上金光閃閃的裝飾,「我在這裏出生,很喜歡這裏,想成為真正的香港人」。
聖雅各福群會去年獲利希慎基金撥款300萬元,推行為期三年的育才計劃,資助南亞裔及新來港小學生參加音樂、體育及舞蹈等興趣班,並回饋社會,例如到老人中心表演,目前已有超過420人受惠。今年首次舉辦滲入本地文化的紙模型興趣班。導師說,帶學生外出時亦會解說各地特色,並讓學生拍攝認為有趣的景物,拼貼成立體模型。
Isha媽媽Sairah說,以往帶女兒去看舞獅、看煙花滙演,「只知道大家都很開心」,從不知背後故事,即使女兒問起,因擔心說錯,往往避而不談。她指,Isha回家後興奮分享所聞令她也受益,原來香港仔避風塘有人住在船上;中環滙豐總行的兩隻雄獅銅像,原來名叫Stephen和Stitt,「她很開心,也比以往自信」。
Sairah說,女兒在港出生,但日常接觸多是南亞裔同學,缺乏了解本土歷史文化的渠道,「她自覺是香港人,但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始終覺得有距離」。她形容女兒是一顆投在香港泥土裏的種子,落地生根,慢慢長成小樹,「如勉強拔走她,她會枯死」,希望港人接納不同膚色,「多給她一些幫助」。
【壹錘定音 . 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