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看人性 憑弔中國式的優雅

故宮文物看人性 憑弔中國式的優雅

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的《紫垣擷珍——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生活文物》展覽,多達兩百多件頂級國寶,由聖旨到女鞋,官員衣飾到御轎,多為日常器用,在加拿大巡迴展覽,令西方世界觀者可以近距離感受遠東二百年前的宮廷生活氣息。
何先生贊助的這個故宮文物展,最大的特色是「人性」。
清朝在中國歷史教科書裡,是一個十足妖魔化的朝代,腐敗、積弱,顢頇無能,喪權辱國。然而,滿清還是一個有人性的政權。即使像晚清曾國藩、李鴻章那樣名滿朝野,權傾天下,也絕沒有試過將整個國家的資源化為一己私有,將億萬家財存入瑞士銀行戶口。
清廷的官員再「腐敗」,畢竟是讀聖賢書的士大夫,這個展覽之中,中國人的禮儀、教養、氣節、風度、美學等精緻文化,一覽無遺。有皇后的鞋子,宮中的浴盆,也有手工精緻的馬車,還有皇帝的生活造像小品。
但中國的士大夫階層與低下層人口徹底割裂,兩個世界彼此隔閡,距離不遜於東西方之誤解。在「老百姓」的想像之中,皇帝一定是「吃不完的山珍海錯,穿不完的綾羅綢緞,享不盡的艷福齊天」,正如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曾將自己的天王府變成一座私庫,徵搶民女至編號數百。今日洪楊的宮殿沒有了,紫禁城珍寶廣佈全球,是人類的福氣。
真正的皇帝,當然不會跟洪秀全等農民一般只知滿足口腹之慾。展覽中有一列雍正妃嬪的美人圖,圖中所繪服飾,用色流麗,細節精雅,堪稱絕品。美人的焦點不在容貌,而在體態動靜,衣著妝扮,與紅樓夢描寫群釵的筆法相通,「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俊眼修眉,顧盼神飛」,當年的審美尚有這等修養。

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與何鴻毅家族基金合作,今年3月起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時期的藏品。陶傑在3月參觀過後,感嘆清宮文物細節精雅,從中窺見古時皇室的生活面貌,遂有感而發在本報撰文。展覽至9月1日,10月移師溫哥華美術館舉行。

雲紋頭尖底靴
光緒年間的女子鞋履,滿洲女人欲學習漢族女子意態撩人的步姿,卻又不想紮成三寸金蓮,故把鞋踭加高十厘米以作仿效。

朱漆描金澡盆
清代宮廷洗澡器具,上有描金蓮花紋,花卉紋飾飽滿。

銅鍍金樂箱上亭式人打樂鐘
十八世紀源自英國的舶來品。

革命摧毀精緻

今天的中國觀眾情迷清宮劇。但電視劇裡的人物都服飾鮮艷,滿室強光,金碧輝煌,紅牆翠欄,一片花綠;真正的紫禁城,首先是用色晦暗,宮牆是一種殘舊的赭紅,屋瓦是皇帝專用的土黃,此一組合氣象莊嚴,絕不刺眼;宮中吃穿用度,講究精緻,還要半舊不新,因為簇新等於沒有傳承,是暴發戶。
但中國的國運與歐洲不一樣,自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的貴族文化向平民開放:美食、服飾、園藝、建築、學術等一切成果,全民皆享。中國的「革命」卻是平民向貴族文化的報復,置於不摧毀不痛快的地步,優雅的中國,停留在博物館裡,隔著玻璃罩,只供今人憑弔。
何鴻毅亦為香港殖民地時代貴族之家,今日在加拿大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由何氏領導世人欣賞逝去的朱紫風流、文華世家,舉世誰曰不宜?

文:陶 傑 
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款粉彩嬰戲圖天球瓶
乾隆年間的彩瓷,瓶上繪畫了新春時節孩童在花園遊玩,喜氣洋洋。

紅綠彩蝠紋葫蘆瓶
乾隆時期的宮廷擺設,葫蘆瓶身寄寓國泰民安、盛世繁榮。

【壹錘定音 . 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