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就像魔法。拉開橡筋的瞬間,白圈在藍布上飄開,很「治癒」。
一趟台灣之旅,把杜學知(Max)拉進藍染的世界,從此着迷。他想學人家小學生的染布玩意,香港沒得玩,於是把夢想帶進大嶼山石壁旁的小村,將媽媽的祖屋改建成香港首個藍染工房「片藍造Indigo 11.50」,跟其他人分享藍染的魅力。
記者:邵超
攝影:陳國良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染布要慢,時間讓藍色在纖維裏沉澱。杜學知在facebook上說:「在這裏一起度過一個下午,如果感覺悶,那是心沒能沉澱;如果覺得有趣,那是藍染的魅力;如果回到城市也能握住那下午的節奏,這就是沉澱了的證明。」
這天坐上11號巴士開往大浪灣村,當巴士駛經石壁監獄的大草坪時便按鈴準備下車,甫下車瞥見坐在私家車上等候的Max,入村的步程約二十分鐘,在炎炎夏日,工房提供車輛接送勝造七級浮屠。村子只有十來戶,有綠樹蟬鳴,飛鳥藍海,偶爾會碰到牛媽與小牛,片藍造的藍染工房隱藏於這條小村深處。
自給自足 香港製造
Max去年工傷休假遊台時愛上藍染,還專誠到台中工研中心學習藍染,決心開設藍染工房時,才醒覺小村裏有山水、柴薪、農田,可以親手種植木藍、用木薪燒木灰、用山水洗滌棉布,較諸台灣部份工房購入木灰粉更天然,造出香港製造的藍染布。我們趁着陽光好,看看他親手種植的藍草(染液原材料),「十公斤草能做一公斤染料,暫時只能向台灣訂購。去年開始開田種植木藍、馬藍和蓼藍,只有木藍適應香港氣候,現已種出八株木藍,計劃今年種出一百五十株,目標是一千株,三年後生產自家的天然染。」
眼前的木藍,原產自印度和中國,將其枝葉浸泡兩日後,原來綠色的枝葉釋放出裏面的藍色色素,使用石灰粉加工便可製成膏狀染料「藍泥」,然後便可「建藍」(開染液)。過程分三日進行:把藍泥、木灰水、米酒和蔗糖混合,酸鹼度須達至11.5,再於翌日和第三日重複添加以上物料,其間要時刻查看染液活躍度。管理染缸自然是Max的責任,他叮囑學生染布時,手部不能接觸染液底部,一旦影響染液的活躍度,便要推倒重來。
工房「片藍造」的名字像詩,後面還拖着Indigo 11.50的尾巴,Indigo意指藍草;11.50則是染液的酸鹼度。跟很多本土村落一樣,Max自家果園裏種植了荔枝樹、龍眼樹等經濟作物,兼作柴薪,木質夠硬、密度細的木材,才能在旺火下能燒出酸鹼度10以上的木灰。
無毒時裝 只加氧氣
拋下攝影師的工作,埋首於藍染染布,Max過去一年「宅」到無朋友,「很多朋友誤會我不願相見,後來到大嶼山探我,才明白我在進行可持續發展的事業。」這份熱誠吸引三個朋友一同織夢,夢想製作無毒的天然藍染衣物,暫時設計了tote bag和以圓月為概念的小袋。Max說:「染布的白布必須以沸水加梳打粉烹煮,洗走表面的漿、螢光劑、漂白劑等化學物品,一來洗掉有毒物,二來避免有毒物污染藍液。」人們常說衣物有毒,Max認為新置衣物須洗滌兩次才能放心穿着。未染的白布經洗滌後,一缸水也由潔淨變成泥漿,更何況是新衣服!我開始相信他的建議──新衣洗兩次才穿!
當人們發明化學合成染料,可以製作出艷麗無比的衣料,地球卻墮入「製作一噸染色衣服,會產生兩百噸廢水」的噩夢,在人們反思Better Chemistry Better Life這個問題時,傳統天然染卻不會為土地和水源帶來污染,「其他染料需要加媒染劑(可使材料染色的溶液)來顯色,但藍染只需要氧氣。」在藍染液裏反覆搓揉着棉布,手感到山水的微涼,浮想着傳統客家人自染藍衣粗布,勤儉質樸的生活智慧。藍染布不易掉色,也可重複上色,藍草本身有驅蚊之效,做衫下田勞動便最理想。
重拾農務 回家真好
鄉居生活有着許多驚喜。前不久Max打開工房的門,一頭巨大的貓頭鷹側頭看着他,對望良久便飛走了,他期待下次看見龍貓。自他回來後,家族成員回家多了,農田再度生機勃勃。踏入夏天,逢二至日都在辦工作坊推廣藍染,寧靜的村莊有了更多生氣。Max指最初家人都不理解他在做甚麼,惟有身體力行,跟他一齊耕田、搬搬抬抬,廢棄的豬欄打掃成染布間,「媽媽兒時已不用做務農,又有工作在身,反而阿姨們快樂地重拾農活。你不知道他們的機動性很強,耕田後我便攤坐休息,他們還有精力去做飯打掃。」幾乎每個採訪的記者都受過一飯之恩,那天一桌飯菜豐盛,媽媽大叔大嬸們閒聊着大澳買菜貴,飯後又忙着下田幹活,腦裏封存着眼前的絮語與光影。許多年後,或許我不會記得那頓飯的滋味,忘記藍染的紋理,但心頭總會泛起一種幸福感,記得,回家真好。
片藍造基礎藍染工作坊
http://www.facebook.com/lantaublue
大浪灣村誌
一方土地一地人,大浪灣村約建於一九五九年,其實村莊已有幾百年歷史。當年政府為了開闢石壁水塘,石壁圍、墳背、崗背、沙咀、涌口及坑仔等六村,遷徙至荃灣、梅窩及今天的大浪灣,舊村埋於水塘下。大浪灣村的山水絕對貨真價實,Max笑說:「村民送了整條村給政府,引山水入村很合理。」六村的名字準確地形容了臨水的地形,石壁水塘被三山環抱,主壩橫跨石壁谷,截存了附近三面山嶺流下的澗水,是六十年代全港最大的水塘。
紮染工藝
經過洗布、煮布去毒素、晾布等前期工序,學員可直接以處理好的乾布進行紮染。
出色中草藥
看似雜草的藍草,明明是綠色,卻能染出藍色,大埔環保會暨鳳園蝴蝶保育區的導師周鴻清指,其實放眼郊野,不少草木的根莖以沸水煮過,便露出底裏的色相,中草藥亦然。想起每逢年廿八的碌柚葉水,淡綠顏色並不會染上衣服,原來除了藍草,一般植物染皆須借助媒染劑來鎖色,如鐵、明礬,當中配搭根據各自酸鹼特性來進行配對。紡織品研究專家張西美曾說過,古人早已整理出一套無毒染料方程式,染出三原色後,便可染出上萬種顏色,她特地到墨西哥搜羅的傳統天然染織地毯,顏色超乎想像的艷麗多彩。早輩的香港人都記得客家藍染,還有從前水上婦女常穿的香雲紗,便將薯莨輾碎取汁染布,再覆以含礦物質的河塘泥,經過日曬後便製成黑紗,這種天然染色方法盛行於順德,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草木皆色,讓我們重新認識熟悉又陌生的植物本色。
「草木皆色——田間野草重用作紮染」
查詢: http://www.fungyuen.org/happyfarming.shtml
多彩草木染
染料來源
藍染遊蹤
日本
香港人認識日本藍染,可能由時裝品牌45R設計的藍染牛仔褲開始。其實日本各地積極守護藍染傳統,遊日時不妨留意一下,如德島縣是藍染重鎮;東北地區盛岡手工藝村也致力保存藍染傳統;岩手縣有三兄妹畢業後選擇回鄉開創染布工房Gallarey Ku-ya,大哥教授藍染,兩位妹妹分別染製衣物和以當地常見的福木外皮做染料。
台灣
藍衫布衣帶着台灣移民早期開墾時農民的鮮活形象。台灣於十多年前開始尋回消失於庶民生活的那抹藍,今年的三峽藍染節將於6、7月舉行,當地有很多藍染民宿。人氣較盛的藍染民宿則數苗栗三義的卓也小屋,以永續理念經營,提供藍染工作坊及養生素食。
【壹錘定音 . 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