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又稱港澳自由行或個人遊)支持香港經濟,至今共有49個內地城市的居民可以透過自由行方式來港旅遊。在09年4月,中央政府又推出「一簽多行」計劃,容許有深圳戶籍的居民以一簽多行身份在一年內無限次進出香港。自從一簽多行實施後,每年訪港的內地旅客人數明顯上升,平均每年增加400至500萬人次。在13年,內地旅客的數字更突破4,000萬人次,佔總旅客人數比例高達七成半,反映本地旅遊業的興衰已完全取決於內地旅客數量。這情況是否健康,相信大家心中早已有答案了。
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在近年也積極發展旅遊業,例如在10年4月落成的第一個賭場Marina Bay Sands已成為新加坡一個重要旅遊景點。根據新加坡旅遊局公佈的最新旅客數字,13年訪星旅客有15.6百萬人次,較10年的11.6百萬人次多了400萬。而旅遊收入則由10年的188億坡元升至13年的235億坡元。從這兩項旅遊數據來看,近幾年新加坡的旅遊發展的確頗成功。但最重要一點是新加坡的旅客組合相當多元化。從新加坡統計處公佈的旅客來源地資料,讀者可以看到由九個亞洲國家組成的東盟成員組織旅客數量佔總旅客數量大約四成,但每個東盟成員國的平均旅客數量佔總旅客數量只是5%,雖然中國旅客比重也是最高,但百分比仍少於兩成(見附表),顯示新加坡旅客組合仍屬均衡,沒有出現香港一面倒依賴內地旅客的情況。
初期自由行發展模式是沒有問題的,中央政府逐步開放內地城市居民以自由行身份來港旅遊,這種有秩序開放的形式有助香港旅遊業健康發展。然而,金融海嘯在08年第四季爆發,本地經濟急轉直下,當年以曾蔭權為首的特區政府再次要求中央政府打救香港,所以才有一簽多行的出現。但一簽多行旅遊模式卻令香港大開中門,水貨客和黑工等問題應運而生。但最令市民反感的問題是內地旅客數量在過去幾年突然急增,尤其是以一簽多行身份來港旅客的數量竟然在13年突破1,200萬人次,佔內地旅客總數的三成。大家可以想像,香港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國際城市,一旦每天多了幾十萬旅客集中在幾個商業區出現,這不但對本地市民的生活造成不便,更對公共交通工具造成龐大的需求壓力。
過去幾年,自由行對社會的影響其實是反映特區政府的惰性。高官相信背靠祖國是一件好事,但這令整個特區政府的思維變得區域化,缺乏向外尋找機會的動力,高官的信念是只要配合中國發展,香港肯定「錢途無限」。但世事難料,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央領導層決心打擊貪腐,已令部份訪港的內地旅客減少購買高檔零售貨品。這情況猶如當頭棒喝,顯示內地政策的風險隨時會影響香港旅遊業的存亡興衰,但歸根究柢核心問題是我們旅客組合缺乏多元化,正所謂「成也自由行,敗也自由行」,政府只能怪自己缺乏規劃能力吧!
今周初特首梁振英提出減少兩成內地旅客數量,筆者認為他的提議絕對正確。但特首和主理旅遊業的高官應該先向一簽多行旅客埋手,原因是大部份一簽多行旅客都是不過夜的,而他們消費額相對非一簽多行旅客低,所以對旅遊業造成的衝擊應該較小。但有旅遊業人士擔心即使削減一簽多行旅客,這可能令到其他內地旅客反感,減低他們來港旅遊意欲,筆者認同這個可能性,一個可行之計是在減少一簽多行旅客時,同時開放一個內地城市遊客到訪香港。這種一收一開的措施可以發出一個正確訊息──香港仍然是歡迎內地旅客的。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壹錘定音 . 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 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