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傷痛 反抗壓迫台學生看六四:捍衞普世價值

毋忘傷痛 反抗壓迫
台學生看六四:捍衞普世價值

【六四25周年】
【本報訊】本土派近年在香港抬頭,陸續出現去中國化的主張,有論者甚至提倡放下平反六四的包袱,別再寄望中國民主帶來香港民主。在台灣,愛恨交纏的掙扎來得更早,八十、九十後自小被灌輸自己是中國人的觀念,但隨成長感受到中共的威脅,他們更着力於放眼本土,六四於是被視為「鄰國的事」,縱有關注也僅限出於對普世價值的關懷。
記者:朱雋穎

台灣八十後王珞,想起教科書上的內容時,還是有被欺騙的感覺:「作業簿背面都寫着『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從來沒有人會說『醒醒吧台灣人』!」與王珞同在國立台灣大學畢業的謝竹雯也表示,她從小便被教育成為「中國人」,歷史課念到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她也感覺「超仇日的,會想像自己的親人、同胞被殺了」。
讀到六四事件、看到王維林擋坦克車的畫面,也為之哀痛,「但其實我的祖先好幾代前就來台灣了,小時候卻不會覺得很怪」。
王珞認為,六四議題在台灣被執政者操作成統治伎倆,國民黨刻意強調中共的鎮壓,以對岸的不堪襯托之下,從而鞏固在台灣統治的合法性,「就像說你看對岸多殘暴而我們又多和平」。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鎮壓,數以萬計異見者被關押、消失、滅聲。

台灣社運青年洪崇晏早幾年為紀念六四,曾絕食64小時。

國民黨以六四為統治伎倆

但曾幾何時,國民黨也是獨裁政權,至1987年解嚴前,小島內長達38年由國民黨一黨專政,1947年爆發流血的二二八鎮壓事件,及隨之而來的白色恐怖,數以萬計異見者被關押、消失、滅聲,做法與今日中共同出一轍。然而,那段歷史在教育中卻是不合比例地少。她說直到上大學以後,才有意識發掘自己成長土地的過去,對之前被強迫灌輸的歷史概念及身份認同開始抗拒。
生於1991年的社運青年洪崇晏則說,到他那輩學生,中學課程中已加入台灣本土議題,如原住民文化、台語文等,「與真實的生活相關,有身體性的親切感」;但大部份仍是有關中原、中國的內容,「都是在另一邊發生的事,雖因同文同種有文化上的親近感,但細想下就會發現,其實那猶如追憶式的鄉愁,像在博物館看玻璃櫥窗般」。
基於對社會運動的熱衷,升上大學後,洪崇晏參加了在台大校園中由港生發起的六四紀念活動,「我還絕食了64個小時呢,餓得半死,現在想來只覺幼稚」。

「看不慣不公義 要站出來」

洪崇晏承認,那種熱情只是基於一素樸的情感,是出於普遍對人權議題的關懷,「看不慣不公義,就一定要站出來」。其關懷實與看待韓國的光州事件或並無兩樣,都是「他國」之事。這有別於其以往的認知,「以往會認為是同一個國家,但另一邊的事情。現在越來覺得是不同國家的事情」。隨着中國崛起,六四等在中國發生的事,再次變成不得不關心的事,「在上面的人一直要我們向對岸靠攏,從反媒體壟斷到反服貿都一樣」。
對抗強權滅聲,武器之一是牢牢把傷痛記住,慎防悲劇再生,「一定要意識到,一旦我們不小心,它很容易又再發生」。除了紀念及了解,他認為可做的還有很多,「最基礎的就是串連,串連起在不同情況被壓迫的人,以及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民主、自由、平等。讓紀念不局限於對過去的紀念,而是拉到現在,讓其民主性更延伸,怎樣去反壓迫,對抗鎮壓我們的政權」。

【六四25周年專頁】燭光不滅,血仍未冷,民主中華,花果漂零。蘋果請你一同見證:良知,從未貶值! http://64.appledaily.com

【壹錘定音 . 李慧玲】6月4日正式開咪!
收聽方法: 請留意【壹錘定音】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