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昨日揭曉得獎名單,六位來自美國、英國及日本的科學家獲獎,今年有第二位日本科學家獲頒獎項,是第七位獲獎的亞洲學者。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表示,日本比中國早起步,但中國已開始急起直追。
研究細胞助治糖尿病
邵逸夫獎今年9月舉行頒獎禮,獎項分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以及數學科學,各獎設100萬元美金。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生物物理學教授森和俊(Kazutoshi Mori),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教授Peter Walter獲得。他們研究「內質網未折叠蛋白反應」,蛋白質經過內質網輸出細胞,兩名科學家拆解了內質網控制細胞品質的機理,20年前開始,助科學家研發藥物治療糖尿病、癌症等,只要啟動「內質網未折叠蛋白反應」,可令蛋白質生產恢復正常,針對上述疾病。
憂設人文獎惹爭議
2004至今60名得獎人中,共有七名亞洲人,分別來自香港(血液專家簡悅威)、中國、日本及越南,不過其中三人國籍為美國,而今年有第二位日本科學家獲獎。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表示,日本在19世紀末吸收西方科學精神,而中國比日本遲起步50年,在1940年代才開始培養科研人才,故中國不能和有幾百年科學歷史的歐洲相比。
楊振寧又指,在現今中日關係不好的時候,他們以科學成就評審,作為唯一的得獎的標準。至於會否開更多獎項,他認為人文獎或會惹來爭議,暫時以科學獎項為主。
天文學獎的得主為兩個研究團隊,分別來自美國及英國,其中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Daniel Eisenstein(44歲),是邵逸夫獎最年輕的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