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各有盤算(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中俄各有盤算
(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俄中完成延宕近20年的天然氣合約談判後,西方媒體以Nixon時刻(Nixon in China)形容Putin的躊躇滿志,以及俄中的(準)聯盟關係。乍看之下,俄羅斯轉向亞洲,是為了抗衡烏克蘭事件後歐美的抵制,也就是尋求亞洲的能源買家,包括中國、日本,以維持俄羅斯的經濟增長。能源外交只是手段,除了直接利益外,Putin真正的目的在於推進俄國的全球戰略。而這,必須從冷戰後俄國與西方的歷史恩怨說起。
蘇聯解體後,西方陣營欲容納所謂的蘇東波國家,以歐盟與北約為主,展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統合。參與的標準 在於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等西方價值,這對某些共產陣營的成員來說,一時間仍難以接受,而核心中的核心——俄羅斯,更是必須面對國力一夕衰退、價值觀崩解等問題,適應更加困難。針對俄羅斯,西方世界特別安排了許多措施,例如在政治上把俄羅斯納入G7成為G8,讓俄國維持一定地位;成立北約─俄羅斯委員會以協調安全議程,促進歐洲的和平。
整合初期,俄國確實嘗試靠近西方世界,但俄國始終受制於根深蒂固的地緣政治觀(無法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等於失去衞星國),以及不忿於西方世界的輕視(在塞爾維亞的失敗調停,讓科索沃獨立),雙方關係逐漸露出裂痕。於是俄國內部的民族主義逐漸抬頭,透過選舉成為政治主流,這些新斯拉夫主義者(neo-Slavophiles)想要恢復過去地位,以歐亞主義作為思想養份,認為俄羅斯是特殊文明的核心,其地緣政治地位與優勢使俄羅斯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必須負起領導斯拉夫民族、甚至世界的命運。
問題是,從超強地位變作普通大國的俄羅斯,之所以在歐洲感覺受到挫折與屈辱,究其根本乃是國力的全面衰退。從2008年的格魯吉亞到2014年的烏克蘭都可以發現,俄國主要是以油氣做為要脅歐洲的利器,進而獲取地緣政治的利益。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所斬獲,但實際上只是離大國地位越來越遠,因為這等於承認俄國只能成為歐洲的初級產品和原物料的提供者,並無法得到歐洲的尊重,它只是一個放大版的伊朗。
這次烏克蘭事件中,俄羅斯逾越了紅線太多,在短期內見不到與西方和解的可能,與中國加強關係遂變得無可避免。
不過一直以來,俄羅斯並不認為在經濟上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能夠取代西方,因為歐洲仍是最大的天然氣買家(約佔出口六成)。此次俄國的轉向,乃是希望聯中自重,以獲取在歐洲與全球事務上更大的影響力與發言權。但在中俄締約、兩國國力卻差距更遠之時,同樣的邏輯也將會出現在中國(與部份亞洲國家),說到底,俄羅斯贏了面子卻輸了裏子。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
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