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大獲無名氏捐贈2,000多萬元,於威爾斯親王醫院設置「心血管混合手術室」,由跨專科醫療團隊滙診及使用「C型機械臂影像裝置」等最新儀器,為胸腔主動脈病變病人提供一站式手術治療,免去在不同手術室轉移帶來的風險,縮短手術及病人復原時間。
「心血管混合手術室」設於威院新住院大樓,備有先進手術儀器及內窺鏡。當中「C型機械臂影像裝置」,機械臂可隨意改變角度,作360度即時3D影像掃描,解像度達毫米級別。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稱,醫生可從刁鑽角度更精確觀察血管,「血管會連去腦,有差錯(病人)隨時中風」。
避免無謂出血及感染
傳統胸腔主動脈病變病人,要在無菌手術室開胸進行血管搭橋手術,待情況穩定後,再送往影像介入手術室置入支架,其間病人須在兩個手術室轉移,有機會因碰撞引致不必要的出血,亦增加感染風險,而兩階段手術亦隨時相隔數日之久。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黃鴻亮稱,該手術室將兩種手術室融合,「少咗不必要嘅轉移」,免去因轉移而出現的風險;即時掃描可監視搭橋及支架情況,病情較輕者可毋須開胸改用微創手術,傷口僅數厘米,大部份手術可於一日內完成。
60歲的黃先生去年確診「降主動脈夾層撕裂」,按醫生建議於混合手術室完成三小時的頸部微創手術。黃先生稱在術後五日已行動自如,一周後停用止痛藥,一個月後更可如常工作。
中大外科學系系主任賴寶山感謝捐贈者,稱混合手術室有利微創手術,令較弱及較複雜的病人受惠,亦可減少住院日數,令醫院可服務更多病人;2013年至今,團隊已為29名病人進行混合胸腔主動脈手術,冀望更多複雜手術可以於該手術室進行,惠及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