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污兩件穢 - 林夕

一件污兩件穢 - 林夕

《百喻經》內的愚人故事,細節大概有作假的,比喻而已,例如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其中一個兒子死了,想把屍首放家中安置,自己反而棄家而去。旁人見了,便勸說:生死有別,該盡快送到遠處殮葬,怎可能倒過來自己離開而把死人留家裏。
愚人聽了這話,便尋思:若不得留,要把屍首埋葬的話,須多殺一個兒子,擔挑兩頭各放一個,力度平均,這樣才能運送到遠方。於是果真再殺一子,一起遠葬林野,受旁人嗤笑。
此寓言在原典本來作如是解釋:這比喻修道和尚,初犯一戒,怯於認罪,再而自欺,如果必須要懺悔,要再犯一戒,然後才一併供認。
聽了這故事並解說的人說,有冇搞錯,一則沒有人真會愚癡到為擔挑平衡而多殺一子,另一邊放石頭就是,二則,犯了一戒,實在沒必要湊數,多犯一戒才認錯,多一宗罪懲罰又不折扣。
我說:未必,既然人會殺得性起,也會錯得興起。犯錯之後亂了心神,總是一個錯誤誘發另一個錯誤,或者,反正不犯都犯了,不錯都錯了,錯得再深一點,感覺痛快,反而得到釋放。你沒聽過俗語說,一件污兩件穢嗎?那人聽過,依舊不理解這心態,哪不如現實點,拿賭徒說事。
今有愚人,手持一隻股票,股價忽然墮進谷底,看情況萬無翻生機會,愚人原想把股票繼續放戶口裏,聽人說拿着坐艇的貨,倒不如套現去。愚人一想,如果要套現,即是認輸,反正要認,索性連另一隻低於入貨價,但前景向好,有可能幫他贏回所虧的股票也一併賣掉,省得放戶口裏晦氣。這叫一不做二不休,犯了一個錯,發晦氣,要錯就錯得轟烈些,好比輸了一回,如何方甘心認命?就是把賭桌上輸剩的籌碼亂下注,才痛快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