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人一般見識的下場 - 林夕

不跟人一般見識的下場 - 林夕

《百喻經》另一則故事,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其頭,一下兩下三下,直至頭破血流,愚人依然故我作淡然狀,不知躲避。旁人看着覺得奇怪,愚人作智慧狀,回說:如彼人者,驕橫傲慢,恃力作惡,實質癡愚,了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毛髮,以為是石頭,便用梨子來打我,頭就此破了。
愚人並沒有直接解答旁人的問題,為什麼任人打頭不知趨避?容我聯想補充吧。愚人認為打他的人,沒見過世面,居然誤把光頭當石頭也算了,見石頭還無端亂打,更沒禮貌,跟此等不文明,頭腦虛弱得只剩下蠻力的蠻人,犯不着跟他一般見識。
我把這以梨打頭寓言說與人聽,那人問,天下哪有人會笨到這樣?
我說:未必, 沒那般笨,卻一樣地笨,程度不同而已。
今有無量數的愚人,作高人狀作智者狀,忙着瞧不起別人愚笨,忙着以他人的野蠻來凸顯自己文明,忘了自己早給人打到頭上來,還動不動就不跟人家一般見識。
可是只憑一般見識都知道,有人當你的頭是石,無理敲打,唯一有效正確,對彼此負責任的做法,就是挺身而出,回過頭來,簡單直接指正:對不起,這是我的頭,這不是石頭。
愚人反而有意無意之間帶着傲慢去包容,彷彿越能容人所不能者,越顯得他有修為,絕非一般見識。愚人癡癡地迷信那句老話:「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並無限延伸,爭執,就是拿別人的無理來煩擾自己。
可無論你生不生氣,爭或無爭,別人的過錯早已在懲罰你,你不反抗,等於雙倍懲罰自己。你的氣量,助長了打人頭者的膽量,更無辜懲罰了旁人,製造不必要的傷害,這個單最後由誰來買?
今之愚人,有些其實不是愚,只是癡;有些不是愚癡,只是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