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篇幅談公民抗命

大篇幅談公民抗命

【尋求公義】

至少三本通識教科書雖沒提及佔中,但用顯著篇幅講解公民抗命,指明當法律存在不義而無法以合法途徑改變,作出公民抗命是無奈選擇,教師在講解公民抗命,難免不談佔中。

文達.名創教育今年新版《高中通識新領域.今日香港》,將公民抗命列入「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議題,解釋若個別法例明顯有違公義,而且不公義是重大和有逼切性,合法途徑未能改變,便會觸發公民抗命;但行動必須和平理性和非暴力,出於個人良知和正義感,以社會利益為依歸。

指是無奈選擇

國際新標準今年的第四版《新標準高中通識教育.今日香港》列出各類市民集體行動,公民抗命是最激烈,簽名運動則屬最輕微。文中指發動公民抗命可引起大眾關注和討論,形成輿論壓力,是迫於無奈才選擇;但也指參與公民抗命必須要有被判入獄準備,着學生思考是否同意進行。齡記《初中新思維通識.單元2今日香港》針對初中學生,惟也有50多字講解公民抗命,指出是行事者以高調和平方式違反法律,爭取社會公義。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