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氣急升的新馬克斯主義學者Piketty(皮克提)的新作《廿一世紀的資本》,以統計數字去肯定共產主義的預言,差點成為這一代社會棟樑必讀之選。殊不知,很快便有人指出,這本書引用的數據既不盡不實,解讀的方法亦成問題。
很多人以為數字不會說謊,那是美麗誤會。做社會學術研究,數據庫的確比以前豐富,幾乎想證明兩件事有關聯,都肯定可以找到有關的統計數字。問題是,見到相關的兩個現象,卻不代表兩件事本身有因果關係;可以是因為兩件事以外,還有其他更多因素同時影響它們,也可以是純粹的偶然。
能夠找出一、兩件事的因為關係,已足以成為一家之言。學術工作更多的時候是透過推翻前人的論說,將整體人類的認知水平提昇。推翻前人之說,不代表是推翻前人的一切。學術基本功就是將人和事分開來處理。學說雖然被推翻,但任何學者只要曾經引起大眾思考,他對人類文明仍然是功不可沒。
雖然Piketty是新馬克斯主義者,但不代表我對他寫的作品沒有興趣。我對各種政治意識形態,一直都有極大的好奇心。曾幾何時,我讀過馬克斯在報章刊登的時事評論,也研究過十九世紀共產主義的歷史;但對我了解共產主義理論幫助最大,反而是奧地利學者Schumpeter的《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當求學問不是為了求身份,讀書就可隨心所欲,拋開門戶之見,純粹滿足好奇心。
資本究竟是甚麼?這個問題,本來就應該是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可惜,古典的傳統,側重在交易和選擇,對創造性的資本,思考總是輕輕帶過。近代學者更變本加厲,將資本和錢簡單地劃上等號。馬克斯主義相信財富越來越集中和富者越富,原因就是概念上混淆了錢和資本。但凡是能夠生財的要素,都是資本。有錢,不一定能再生財。有資本,亦不等於有錢。每個曾經白手興家的人都會贊成,慾望、紀律和信念,才是真正的資本。錢,反而不是最主要的成功要素。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