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棄我取 重生馬鐙帶回家

馬棄我取 重生馬鐙帶回家

騎師用的配件看似遙不可及,然而香港賽馬會卻將騎師用來上馬的懸垂式腳踏——馬鐙(音:登),改裝成盆栽座和雜物籃等家居用品。設計師除了希望實踐舊物重生的環保概念,還希望市民可將騎師馳騁賽事的歷史遺物帶回家。馬鐙再造家品,實用之餘,同樣具有收藏價值。
記者:張文蕙
攝影:楊錦文

單單聽到「馬鐙」二字,不熟悉馬術的普羅大眾未必知道是甚麼。馬鐙其實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讓騎師在上馬時用以踏腳的馬具。此外,它更能支撐騎師雙腳,方便騎師騎馬時能蹲能站,即使急速奔馳時,也不會輕易墮馬,確保其安全。雖然馬鐙以鋼鐵鑄造,但用上數年後,馬鐙底部的凸凹紋理也會開始磨蝕,騎師使用時鞋底很容易滑出馬鐙。若不更換,騎師在賽事中便很容易墮馬,十分危險。

保留原貌 動手DIY

香港賽馬會認為就此廢棄馬鐙十分浪費,於是參考了90年代由德國學者提倡的「棄置→提取→製造」升級再造(upcycling)理念,希望將不可再用的馬鐙重生,讓市民可帶回家。為此,賽馬會找來從事生活產品創作的設計師利志榮合作,希望為廢棄物增添實用性和藝術美。
名為「升級再造馬鐙系列」的四種產品(調味瓶套裝、盆栽座、多用途籃子及配件座)均以置物功能為主,外形相似。設計師利志榮解釋道:「這是我特意安排的。沒有接觸馬術的大眾,一般都不認識這個馬具。我希望改造後的馬鐙,也保留到原貌,讓大眾認識這個有趣的馬術配件。馬鐙上半部的半圓設計就像個手挽,讓我聯想到置物用品,因此製作了一系列照顧生活所需的實用產品。」
四個產品均以真皮皮料及金屬啪鈕合併而成。他從不同的電鍍技術中,選用了黑鉻電鍍技術來加工,修飾廢棄馬鐙原本因磨蝕而成的花痕,令原本啞銀色的舊馬鐙,頓時變得光亮高貴,更有防刮花效果。真皮皮料內層帶粗糙感,有近年流行的工業風味,感覺原始。至於連接真皮皮料與馬鐙的金屬啪鈕,則可讓用家脫除原本的設計,隨時發揮創意動手DIY。此外,利志榮表示最愛馬鐙頂部用於連繫馬鞍的長形洞孔,他邊拿起盆栽座邊說:「很多人在家種植時都會把盆栽掛在窗前或牆上,這個洞孔就方便了用家。而調味套裝也用上同樣理念,他們亦可掛在廚房內,實用品頓成了藝術品。」

充滿藝術感的多用途籃子深受大眾歡迎。($480)

這個啪鈕式配件座有前後兩個置物位,間隔闊落可放置手機。($220)

製作團隊事前到工場,從眾多不同大小的馬鐙中作比對,挑選最適用的馬鐙。

經黑鉻電鍍後的馬鐙重復光澤,還有防刮花功能。

香港賽馬會: http://www.hkjc.com
✽「升級再造馬鐙系列」產品由即日起於沙田馬場內的「馬場有禮」精品店發售,每款限量100個。

馬鐙小歷史

據網絡資料顯示,至今發現過最完整的馬鐙,是在遼寧出土、來自十六國時期(約公元四世紀初)北燕馮素弗墓的一對木造馬鐙。而最早於歐洲出土的馬鐙,則來自公元六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阿瓦爾人是蒙古高原柔然人的後代,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馬鐙是由中國發明,並由柔然人傳至西方。

現時的馬鐙已改由鋼鐵鑄造。

設計師Profile

利志榮,於法國巴黎工業設計國家專上學院完成產品設計課程。於1998年成立設計工作室Milk Design,他相信設計與生活需連在一起,而設計概念往往源自生活中的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