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住建部近日緊急到各地為樓市摸底,一個月內先後兩次密集調研樓市下滑程度,並於昨日向國務院高層匯報,讓中央更掌握市場形勢,以明確指導地方調控方向。住建部官員強調,地方自主調控並不等同放鬆限購,以防硬着陸風險。
記者:周燕芬
據《華夏時報》引述接近住建部人士稱,全國樓市庫存激增、部份城市大幅降價的市場表現,引發了中央層面的關注;日前住建部兵分幾路密集調研地方樓市,調查對象以一線、二線重點城市,以及熱點區域中的三線城市為主。
部份調控不能中斷
住建部調研結果顯示,部份中心城市樓市表現仍不錯,目前對經濟衝擊並不大,雖然首四個月各樓市指標按年下滑幅度較大,主因是去年基數過高,相對2011和2012年同期情況仍較好;惟市場開始出現新的分化,部份三、四線城市情況還要好於杭州、貴陽及瀋陽等二線城市,當中惠州市場庫存面積達1,000多萬平方米,料兩年也難以消化。
有出席廣州樓市座談會人士稱,政府目前重視成交量能不能提升。「有了成交,開發商資金可回籠,投資不會受太大影響,經濟就不會出現嚴重問題。」如今令政府頭痛的是,如何消化供應過剩問題。
住建部官員會上明示,2008年和2011年兩次樓市調整,皆因保增長而中斷,這一次中央希望市場能自我調整;地方政府在防止供應過剩的同時,不能用傳統救市思路,將泡沫再一次吹大,引發硬着陸風險。在房產稅、遺產稅等經濟手段沒有出台之前,一些中心城市的部份行政調控手段不能退出,認為「如果人為中斷,未來房地產市場將出現硬着陸,後果更可怕。」
關注內銀貸款取態
住建部官員亦關注央行「喊話」放鬆個人房屋貸款後,商業銀行是否「聽話」,報道稱,據了解,目前僅有工行(1398)增加房貸規模。
另外,房產商資金鏈亦備受關注。《中國經營報》報道,今年以來內地已有37家上市房企發佈股權質押公告,反映一些房企資金鏈已捉襟見肘。過去三、四年中,隨着內地銀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中小型開發商獲得銀行貸款已經變得更為困難。
新華社亦發表評論文章,指中國房地產業是理性回歸,不是崩盤,房價暴跌對經濟、國民福利和改革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