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劇重演「碧街事變」

街頭劇重演「碧街事變」

【本報訊】「今朝凌晨點半鐘,彌敦道一帶有貨車、客貨車慢駛遊行,有人乘機喺佐敦道鬧事,踢附近大廈嘅鐵閘,同打爛汽車玻璃……」這是1989年6月7日的新聞報道,片段中防暴警察用催淚彈驅散人群,有人投擲玻璃樽、放火燒車。這場騷亂有指是中共派人搞亂香港,迫使支聯會取消當日150萬人遊行。25年後,有藝術團體把劇場帶到街頭,重演「碧街事變」,反思六四的本土意義。
碧街事變由「活化廳」與「這一代的六四」合辦。這齣流動街頭劇起點在碧街生果檔,最後在上海街公園作結,重走當年騷亂路線。劇員盧樂謙說,這場騷動記載甚少,今年3月開始搜集資料,並重訪舊街坊、檔販和古惑仔。有生果檔主說,當年有人趁機打劫麻雀館,職員淋熱水抗賊。阿謙走去問麻雀館職員,對方卻說沒這回事。

當年迫使支聯會取消遊行

阿謙整理資料,暫得知當日凌晨有私家車在路中與警方衝突,開始有人聚集。後來有三、四架貨車載來大批壯漢,有人刻意製造混亂,當中有本地古惑仔也有內地人。這場凌晨騷亂,迫使支聯會取消當日原定的大遊行。15年後,前主席司徒華踢爆,當年收到前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知會,警方發現騷亂前有70名神秘內地人入境,部份人疑有份挑起暴動。
搜集資料過程中,阿謙得知當年參與暴亂的人,並非為了六四。直至今天,很多港人也忘記這場騷亂,對他而言,六四不限於遊行、燭光集會,「呢啲地區性事件,反映嗰區嘅人諗緊乜,係好本土。究竟25年後,六四對佢哋有乜意思?」
劇中有對情侶因騷亂失約,改編自收集得來的真實故事。阿謙說,六七騷亂當日,有名中學生要移民,相約心儀女孩在茶餐廳表白,但最後沒赴約,在遠處偷看女孩哭泣,以為對方永遠會記住他。結果25年後,忘掉不了的,是他自己。「六四後,好多人會話一世記住,但25年後佢忘記咗,有啲人想忘記但忘記唔到。究竟六四對香港人嘅價值係乜呢?」
碧街事變本月31日晚上7時在油麻地演出,觀眾可於上海街404號地下活化廳集合。此外,「六又四分一計劃」現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展出多名藝術家的六四作品。

【六四25周年專頁】燭光不滅,血仍未冷,民主中華,花果漂零。蘋果請你一同見證:良知,從未貶值! http://64.appledaily.com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展出多名藝術家的六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