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互信】
校園欺凌個案近年不斷發生,逐漸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與此同時,網絡力量亦日益強大,連14、15歲的中學生,亦善於利用網上力量,來達到某種目的和效果,但手法卻令人質疑。有專家促請學校及家長反省,為何青少年遭遇欺凌,求助的對象是網民,而不是他們呢?
今次事件中,涉欺凌同學的男生,成為成百上千網民攻擊的對象,他的姓名、相片被人公開後,他的過去、家人,甚至女友亦被逐一起底,毫無反擊之力。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指,近年青少年遇到不平事喜網上反擊,但此風氣不宜鼓吹,因過程中難免為博更多網民同情而加鹽加醋,很易變網絡批鬥公審。他表示,網上攻擊最大問題是一面之詞,被批評及欺凌一方縱使被屈也難以反擊,承受的心理創傷很嚴重。另一方面,現時不少老師、家長過份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卻不願聆聽他們的心事,在缺乏溝通下失去互信,所以今次事件值得學校及家長反省。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