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病人尤其是有焦慮和抑鬱症狀的病人,都有幾個共通點,就是對於人際關係非常敏感。他們對別人的每一句說話和每一個動作都很敏感,對於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和做的每一件事,也很介意別人的看法,喜歡不喜歡,或有甚麼特別反應。當別人有反應時,他會擔心對方不高興;別人沒有反應時,他亦會擔心對方不高興。最嚴重的病人,會一直思前想後,最後一定要找當事人問清楚對方心裏的想法,才可安心釋懷。
這些生性敏感的病人,其實是絕佳的售貨員,亦是出色的護理人員,因為他們有非常敏感的觸覺,很關心也很能夠洞察別人眼角的一抹表情,或身體的一個微動作。不過,正因如此,他們背負了一袋二袋的包袱,長期處於多思多慮的狀態,很容易焦慮、擔心和不快樂。
所以我會介紹他們閱讀日籍作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一書。我們的教育經常強調要增加EQ,多關心別人感受。但對於一些本身已經很敏感的人,他們要學習的,反而是鈍感(Insensitivity):不要太緊張別人怎樣看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減少思想負擔。
我希望病人看完這本書後,明白我們不可能取悅世界上所有人。如果身邊有一百個人,可能其中有十個人很喜歡自己、八十人對自己沒多大反應、剩下的十個人就難免會不喜歡自己。這是事實,無法改變,只能接受。如果能接受這個事實,就可以少些擔心,不用經常害怕得罪人,令別人不悅,減少不必要的精神負擔。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教我,做事不是要討好對方,而是要get things done。即是最重要是把工作完成,少些考慮所做的事、做事的方向和決定是否能夠取悅他人。我覺得這是很重要,因為只有如此,才可以將事情辦妥,亦不會因為要取悅他人而作出錯誤決定。
當然以上種種說法,都是針對性格本身已經是過度敏感的人。相反,如果當事人已有自閉傾向,或太自我中心,我們再要他學習鈍感,就只會將事情惡化。其實處理情緒和待人處事,最重要都是取中庸之道:凡事不要太敏感,也不要太自我,生活就可以寫意一點、開心一點。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